隐睾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先天性畸形,指睾丸未按正常发育过程下降至阴囊底部,发病率约1%-4%,早产儿可达30%,正常下降分胚胎期和妊娠7-9个月两个阶段,根据位置分腹腔内、腹股沟管和阴囊高位三类。其发生与睾丸引带发育异常或缺失等多因素相关,核心机制包括遗传因素(INSL3、HOXA10基因突变)、内分泌因素(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GnRH分泌不足)、解剖因素(腹股沟管发育异常等)和环境因素(孕期接触雌激素样物质、高温环境)。临床表现上,单侧隐睾患侧阴囊空虚,双侧则阴囊扁平,约30%患者伴发腹股沟疝。诊断结合触诊与影像学检查,超声为首选,MRI对腹腔内隐睾定位更精准,腹腔镜检查是金标准。治疗目标是保护生育功能等,遵循“6月龄前诊断,1岁前治疗”原则,激素治疗适用于6-12月龄患儿,手术治疗为首选,包括睾丸固定术、腹腔镜睾丸固定术,睾丸萎缩或无活力需行切除术。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生育能力下降、睾丸恶变风险增加和心理影响等并发症。特殊人群管理方面,早产儿需延长观察期,青春期患者强调自我检查,双侧隐睾患者术后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合并其他畸形者需多学科协作。预防与健康教育包括孕期避免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保持适宜室内温度,新生儿筛查纳入常规体检,家长需重视定期随访。
一、隐睾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隐睾又称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腔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底部,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为1%~4%,早产儿中可达30%。正常睾丸下降分为两个阶段:胚胎期睾丸位于腹腔后壁,妊娠7~9个月时经腹股沟管降至阴囊,若出生后6个月内未完成下降则诊断为隐睾。根据睾丸位置可分为三类:腹腔内隐睾(睾丸位于腹腔内)、腹股沟管隐睾(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及阴囊高位隐睾(睾丸已进入阴囊但位置过高)。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隐睾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核心机制为睾丸引带发育异常或缺失,导致牵引作用不足。遗传因素中,INSL3基因突变可影响睾丸引带形成,HOXA10基因异常则与睾丸迁移路径障碍有关。内分泌因素以雄激素受体(AR)基因突变为主,导致睾丸对雄激素反应减弱,同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不足也会影响睾丸下降。解剖因素包括腹股沟管发育异常、鞘状突未闭或睾丸系膜过短,均可能阻碍睾丸通过正常路径下降。环境因素中,孕期母体接触雌激素样物质(如双酚A)或高温环境,可能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增加隐睾风险。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隐睾的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单侧隐睾时患侧阴囊空虚,触诊无法触及睾丸,对侧睾丸可能因代偿性增大而更易触及;双侧隐睾则阴囊扁平,双侧均无睾丸。合并症方面,约30%患者伴发腹股沟疝,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咳嗽或用力时突出,平卧时可回纳。诊断需结合触诊与影像学检查,超声为首选方法,可定位睾丸并评估其大小、血流情况,准确率达85%~90%;MRI对腹腔内隐睾的定位更精准,尤其适用于超声检查阴性者;腹腔镜检查为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睾丸位置及周围结构,同时具备治疗功能。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
隐睾的治疗目标为保护生育功能、降低肿瘤风险及改善外观,治疗时机遵循“6月龄前诊断,1岁前治疗”原则。激素治疗适用于6~12月龄患儿,常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通过刺激间质细胞分泌睾酮促进睾丸下降,有效率约20%~30%,但可能引起阴茎勃起、阴囊皮肤色素沉着等副作用。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睾丸固定术适用于可触及的隐睾,通过游离精索、固定睾丸于阴囊底部,成功率达90%以上;腹腔镜睾丸固定术用于不可触及的隐睾,可同时处理对侧未闭鞘状突,降低腹股沟疝发生风险;若睾丸萎缩或无活力,需行睾丸切除术以防止恶变。
五、并发症与长期影响
隐睾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多重并发症。生育能力下降是主要风险,单侧隐睾患者不育率约10%,双侧隐睾则高达50%,原因包括睾丸温度升高(阴囊外温度比阴囊内高2~3℃)、精索血管异常导致血流减少及睾丸组织纤维化。睾丸恶变风险显著增加,隐睾患者睾丸肿瘤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3~40倍,以精原细胞瘤为主,多发生于腹腔内隐睾,平均确诊年龄为35~40岁。心理影响亦不容忽视,青春期后阴囊空虚可能导致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社交与性功能发育。
六、特殊人群管理
早产儿因睾丸下降延迟,需延长观察期至1岁再决定是否治疗,但若合并腹股沟疝或睾丸萎缩,应提前干预。青春期患者需强调自我检查,每月触诊阴囊及腹股沟区,发现异常包块或疼痛立即就医。双侧隐睾患者术后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若出现低睾酮症状(如乏力、性欲减退),可考虑睾酮替代治疗,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合并其他畸形(如尿道下裂、肾发育异常)者,需多学科协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七、预防与健康教育
孕期预防需避免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双酚A(常见于塑料制品)、邻苯二甲酸酯(常见于化妆品),同时保持适宜室内温度(20~22℃),避免高温环境影响胎儿睾丸发育。新生儿筛查应纳入常规体检,出生后立即检查阴囊,若发现单侧或双侧空虚,需在6月龄内转诊至儿科泌尿外科。家长教育需强调定期随访的重要性,即使睾丸已下降,仍需每年评估生育功能及肿瘤风险,直至青春期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