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术后血尿因手术致泌尿系统黏膜损伤引发,有早期(1-3天内,色鲜红、量多可伴血块)、中期(3-7天左右,色淡红、有少量渗血)、晚期(1周后,需排查感染、结石残留等)之分,受患者年龄(儿童泌尿系统娇嫩、老人恢复弱且易合基础病)、生活方式(过早活动、饮水少可影响)、病史(既往有泌尿系统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易加重)等因素影响,观察需关注血尿颜色、量、性状及生命体征,处理上轻度可保守,严重则需膀胱冲洗等,医护需综合患者多方面情况评估处理。
一、术后血尿的发生机制
肾结石手术过程中,肾脏、输尿管等泌尿系统组织的黏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术后创面会有渗血情况,血液混入尿液中就导致了血尿的出现。不同的肾结石手术方式,对组织的损伤程度略有差异,但本质都是手术操作引起了泌尿系统黏膜的破损,从而引发血尿。例如经皮肾镜取石术,需要通过皮肤建立通道到达肾脏,在这个过程中会对肾脏集合系统黏膜等造成损伤;而输尿管软镜手术是通过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及肾脏,也会对尿路黏膜产生损伤,这些损伤部位的血管破裂出血,使得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表现为血尿。
二、血尿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一)早期血尿
术后短期内(一般是1-3天内)出现的血尿较为常见。这是因为手术创面刚刚形成,还处于出血的活跃期。此时血尿颜色可能较鲜红,出血量如果较多时可能会有血块形成。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进行肾结石手术后出现早期血尿时,由于儿童的泌尿系统相对较为娇嫩,需要更密切观察血尿情况,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需要医护人员通过监测尿量、血尿颜色等及时评估病情。而成年患者早期血尿如果量不是特别大,一般属于术后正常的恢复过程中的表现,但也需要关注是否有持续加重的情况。
(二)中期血尿
术后3-7天左右出现的血尿。这个时期手术创面开始逐渐修复,但可能还存在少量的渗血情况。血尿颜色相对早期会有所变浅,可能呈淡红色。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波动可能会影响手术创面的愈合,导致中期血尿时间延长或者血尿量增多。高血压会使肾脏局部的血流压力变化,不利于手术创面血管的闭合,从而影响血尿的恢复进程。
(三)晚期血尿
术后1周以后出现的血尿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如果晚期出现血尿,需要排查是否有创面感染、结石残留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术后晚期出现血尿时更要谨慎对待,需要详细检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感染,感染会加重尿路黏膜的损伤,导致血尿反复或者加重。
三、血尿的影响因素及应对
(一)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
儿童:儿童新陈代谢快,但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术后血尿恢复相对较快,但由于其表达能力差,需要医护人员通过精密的监测设备来准确评估血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例如儿童术后要定期测量尿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一旦发现血尿颜色突然加深、尿量减少等情况,要立即通知医生。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术后血尿可能恢复时间较长,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创面的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从而影响血尿的恢复;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压波动大,也会影响手术创面的止血。所以对于老年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平稳患者的血压、血糖等指标,以促进手术创面愈合,减少血尿的发生和延长。
2.生活方式
术后患者如果过早活动,可能会导致手术创面的血管再次破裂,引起血尿复发或者加重。比如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过早下床活动,肾脏部位的通道可能受到牵拉,导致创面出血。所以术后要根据手术方式指导患者合理休息与活动,一般建议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患者如果饮水过少,尿液生成减少,尿液中红细胞浓度相对升高,会使血尿看起来更明显。所以要鼓励患者适当多饮水,保持尿液的稀释状态,减少尿液中红细胞对尿路黏膜的刺激,也有助于冲刷尿路,减少血块形成的风险。但对于心功能不全等有特殊限制饮水情况的患者,则要遵循其基础疾病的饮水要求来调整。
3.病史因素
对于既往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肾结石术后发生血尿时更要警惕感染的复发或者加重。因为既往的感染可能使尿路黏膜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术后更容易出血,而且感染会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血尿。所以对于这类患者,术后要密切监测尿常规、血常规等指标,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肾结石术后血尿可能会更严重,因为凝血功能异常会导致手术创面止血困难。这类患者术后要加强凝血功能的监测,必要时可以给予相应的凝血因子补充等治疗措施,以促进创面止血,减少血尿的发生。
四、血尿的观察与处理原则
(一)观察要点
要密切观察血尿的颜色、量、性状等。如果血尿颜色鲜红且量逐渐增多,甚至出现血块,要高度重视,可能提示有较大血管破裂出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出现大量血块时可能会引起尿路梗阻,需要立即处理;老年患者大量血块可能导致排尿困难等情况,也要及时干预。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如果血尿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情况,提示可能有大量失血,需要立即进行抗休克等抢救措施。例如当患者术后血尿量较多,出现血压下降时,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等。
(二)处理原则
一般轻度的血尿,通过患者适当休息、多饮水等保守措施即可逐渐缓解。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充足的液体摄入,同时密切观察尿量和血尿变化;对于老年患者,除了保证休息和饮水外,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促进创面愈合。
如果血尿较为严重,出现大量血块堵塞尿路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膀胱冲洗等操作,通过膀胱冲洗液将血块冲出,保持尿路通畅。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特殊情况导致的严重血尿,可能需要请相关科室会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纠正凝血功能等。
总之,肾结石手术后出现血尿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了解其发生机制、不同类型特点、影响因素以及观察处理原则,对于保障患者顺利康复至关重要,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