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食是小儿常见病症,有消化系统和全身表现,由饮食、脾胃功能、生活方式等因素致,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及中医调理预防调理,婴幼儿、儿童及特殊病史儿童积食有不同注意事项,需从多方面综合应对以保障孩子健康。
一、积食的定义
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症,主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西医角度可理解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和排空,从而引起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
二、积食的常见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不振:孩子可能对平时喜爱的食物兴趣明显降低,进食量减少。这是因为胃肠道内食物堆积,影响了正常的消化功能,导致孩子没有明显的饥饿感。
腹胀:腹部触摸有胀满感,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肚子看起来比平时圆润,用手轻轻叩击腹部,会有比较沉闷的声音。这是由于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过度发酵产气等原因引起肠道积气、积液,从而导致腹胀。
口臭:呼出的气体有酸腐味道,这是因为食物在胃肠道内停滞,发酵产生异味,并通过口腔散发出来。
呕吐:可能会出现偶尔的呕吐,吐出物多为酸臭的未消化食物。如果积食情况较为严重,呕吐可能会比较频繁。
大便异常:大便可能干结,排便困难;或者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溏,且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因为胃肠的消化和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大便的性状发生改变。
全身表现:
睡眠不安:孩子在睡眠中容易翻来覆去,睡不踏实。可能是因为胃肠道不适,引起身体的不适感,从而影响了睡眠质量。
低热:部分积食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这是由于食物停滞在体内,机体出现的一种应激反应,免疫系统对堆积的食物等异物产生一定的反应,导致体温有轻度升高。
三、积食的常见原因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对于婴幼儿来说,如果喂养过于频繁,或者一次喂养的量过多,超过了孩子胃肠的消化能力,就容易引起积食。比如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频繁给孩子喂奶或添加辅食;或者给孩子吃了过多油腻、高蛋白的食物,如炸鸡、大块肉类等,这些食物难以消化,容易导致积食。对于较大的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能导致积食,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爱吃零食等。
食物种类不合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的食物种类不同,如果给孩子食用了不适合其消化能力的食物,也容易引起积食。例如,给幼儿过早添加了不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像大量的芹菜、玉米等,或者给孩子吃了过多生冷的食物,如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冷饮、水果等,损伤脾胃功能,导致食物积滞。
脾胃功能因素
脾胃虚弱:一些孩子本身脾胃功能较弱,消化酶分泌不足,胃肠蠕动功能较差,即使饮食量正常,也容易出现食物消化吸收不良的情况,从而引发积食。尤其是早产儿、有先天性脾胃功能缺陷的孩子,或者长期患病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的孩子,更容易发生积食。
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功能会逐渐增强,但在儿童期的不同阶段,消化能力也有差异。比如幼儿期的孩子,胃肠消化功能还不够成熟,相对更容易积食;而学龄期的孩子,如果不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可能因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等原因出现积食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现在很多孩子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不足。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食物。如果孩子长期缺乏运动,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就容易导致积食。例如,孩子放学后总是坐在电视机前或电脑前玩游戏,很少进行户外奔跑、玩耍等活动。
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积食。孩子如果经常熬夜,或者睡眠时间不充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胃肠的消化功能,使得胃肠的消化节律被打乱,进而引发积食。
四、积食的预防与调理
饮食调理
合理喂养:对于婴幼儿,要遵循按需喂养的原则,根据孩子的月龄和饥饿信号进行喂养,避免过度喂养。较大的儿童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控制零食的摄入,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零食。
调整食物种类: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消化能力,提供合适的食物。保证食物中含有适量的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等,但要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过于生硬难以消化;对于肉类等高蛋白食物,要适量摄入,并采用炖煮等易于消化的烹饪方法。同时,避免给孩子吃过多生冷、油腻的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
增加运动量: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如学龄前儿童每天应保证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学龄儿童也应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打球等,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规律作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婴幼儿一般需要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也需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让孩子的身体得到良好的休息,维持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
中医调理方法(可作为辅助,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推拿按摩:例如摩腹,以孩子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还有捏脊,从孩子的尾椎骨部位开始,沿着脊柱向上捏拿,每次捏3-5遍,每天1-2次,对调理脾胃功能有一定的帮助。不过,推拿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耐受程度调整力度。
中药调理:在医生的辨证论治下,可适当使用一些健脾消食的中药或中成药,如小儿消食片等,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能自行随意给孩子服用中药,尤其是小龄儿童,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五、特殊人群积食的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的消化系统更为娇嫩,发生积食时更要谨慎处理。在饮食上要严格遵循科学的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和不恰当的食物添加。当出现积食症状时,首先考虑通过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调整喂养量、适当按摩腹部等进行缓解。如果积食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高热、剧烈呕吐、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积食可能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和消化情况,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当孩子出现积食时,可先尝试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改善,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辅助调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禁忌证,避免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鼓励孩子坚持运动,保持规律作息,以维持良好的脾胃功能。
特殊病史儿童:对于本身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慢性肠炎等的儿童,出现积食时情况更为复杂。家长要更加谨慎对待,在发现孩子有积食迹象时,应立即就医,向医生详细告知孩子的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制定更安全、合适的处理方案,避免因为积食加重原有的胃肠道疾病,或者因处理不当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