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的诱发因素多样,感染因素包括病毒(轮状、诺如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感染;饮食因素有食物不洁、暴饮暴食、食物过敏;其他因素包含气候变化、药物副作用、肠道原本存在基础疾病,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肠道功能引发急性肠炎。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炎的常见病毒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例如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造成轮状病毒的传播。成人也可感染轮状病毒,多由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
诺如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肠炎的重要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引起暴发流行。
2.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肠道后,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绒毛萎缩、变短,微绒毛破坏,从而使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减少,同时分泌增加,引起腹泻、呕吐等急性肠炎症状。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大肠杆菌是较为常见的引起急性肠炎的细菌,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等可通过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蔬菜等)或水传播。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未煮熟的牛排,就可能感染该菌引发急性肠炎。
沙门菌也是常见的病原菌,家禽、家畜是主要的储存宿主,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禽肉、蛋类等易感染。如食用了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鸡蛋,可引起急性肠炎。
志贺菌引起的菌痢也是急性肠炎的一种类型,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发病。
2.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肠道后,可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例如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刺激肠黏膜细胞,使肠液分泌增加,同时抑制肠黏膜对钠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沙门菌可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急性肠炎表现。
(三)寄生虫感染
1.常见寄生虫及感染方式
溶组织内阿米巴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人摄入被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包囊在肠道内脱囊,发育为滋养体,侵袭肠黏膜引起阿米巴肠炎。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饮用被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污染的水,就可能感染。
蓝氏贾第鞭毛虫也是肠道常见寄生虫,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食用被该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后感染。在一些旅游地区,食用了被污染的生水或未洗净的水果,可能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导致急性肠炎。
2.发病机制
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破坏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分泌溶组织酶,溶解肠黏膜组织,引起肠黏膜溃疡、出血等病变,导致腹泻、腹痛等急性肠炎症状。蓝氏贾第鞭毛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黏膜炎症,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
二、饮食因素
(一)食物不洁
1.具体情况
食用变质食物是常见原因,例如食物在储存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或者放置时间过长发生腐败变质。如夏天剩余的饭菜如果没有妥善保存,细菌大量繁殖,食用后就容易引起急性肠炎。
食用被农药等污染的蔬菜、水果,如果清洗不彻底,农药残留可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急性肠炎。例如一些农户使用高毒农药后,蔬菜没有经过充分清洗就被食用,可能引发急性肠炎。
2.对肠道的影响
食物中的细菌、毒素等物质进入肠道后,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肠道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的消化、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急性肠炎症状。
(二)暴饮暴食
1.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超过了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例如一次性吃过多油腻、辛辣食物,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胃肠道需要分泌大量消化液来消化食物,但由于进食量过大,消化液相对不足,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发酵、腐败,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导致急性肠炎。
暴饮暴食还可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影响食物的正常通过和消化过程,进一步加重肠道的负担,引发急性肠炎。
(三)食物过敏
1.过敏机制
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例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对海鲜中的某些蛋白质过敏等。当食用了过敏食物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过敏原,发生免疫反应。在肠道局部,会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如组胺等,导致肠道黏膜水肿、渗出增加等,从而引发急性肠炎。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儿童,饮用牛奶后可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急性肠炎症状。
食物过敏引起的急性肠炎症状通常在食用过敏食物后较短时间内出现,如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腹痛,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
三、其他因素
(一)气候变化
1.对肠道的影响
气温骤降等气候变化可影响人体的胃肠道功能。寒冷刺激可导致肠道血管收缩,使肠道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受到影响。例如在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一些人不注意腹部保暖,容易引起肠道痉挛,导致急性肠炎。
湿度、气压等变化也可能对肠道产生一定影响,虽然机制相对复杂,但在一些人群中,气候变化可成为诱发急性肠炎的因素之一,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二)药物副作用
1.常见可引起肠道反应的药物
一些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急性肠炎。例如长期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可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使一些耐药菌过度生长,引起肠道炎症。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也可能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糜烂等,导致急性肠炎。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肠道不适症状。
2.发生机制
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是因为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破坏了肠道内有益菌的生存环境,使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腹泻、腹痛等急性肠炎表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则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前列腺素减少后,肠道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三)肠道原本存在基础疾病
1.基础疾病对肠道的影响
例如患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肠道的敏感性较高,在一些诱因下容易发作急性肠炎。当受到饮食、精神等因素刺激时,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患者,肠道本身处于炎症状态,在一些诱发因素(如感染、饮食不当等)下,炎症可加重,导致急性肠炎症状的发作,表现为腹泻加重、腹痛加剧、黏液脓血便等。
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影响,所以更容易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而引发急性肠炎,需要更加注意肠道的保健和诱因的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