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37.3℃属低热范围,其与新型冠状肺炎关系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定,还可能由非感染性及非新冠感染性因素导致,出现时一般人群、儿童、老年人群有不同应对措施,且有相应检测与诊断流程,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并采取对应举措。
一、体温37.3℃与新型冠状肺炎的关系
体温37.3℃属于低热范围,但仅通过这一体温不能判定就是新型冠状肺炎。新型冠状肺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
(一)流行病学史
1.一般人群:如果近期有与新型冠状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史,或者去过疫情高发地区,那么体温37.3℃需要高度警惕新型冠状肺炎的可能。例如,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流行期间,曾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游、居住或工作过,此时出现低热就不能仅考虑其他普通原因,而应进一步排查。
2.儿童人群:儿童的流行病学史询问同样重要,比如是否与患病人群有接触,所在地区是否为疫情相关地区等。儿童可能通过家庭接触等方式暴露于感染风险中。
3.老年人群:老年人如果有接触疫情相关环境的情况,如在疫情期间前往过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等,体温37.3℃也需要纳入新型冠状肺炎的排查范围。
(二)临床表现
1.一般人群:新型冠状肺炎患者除了发热外,还可能伴有干咳、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不典型症状。但仅体温37.3℃且无其他伴随症状时,也可能是其他普通感染性疾病引起,如普通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等。例如,普通感冒引起的低热可能同时伴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2.儿童人群:儿童新型冠状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或者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需要注意与儿童常见的病毒性肠炎等疾病相鉴别。
3.老年人群: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肺炎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低热外,可能更易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或者伴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加重,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心悸等症状,这与普通感染导致老年基础疾病加重的情况需要进行区分。
(三)实验室检查
1.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肺炎诊断的重要依据。如果有流行病学史和低热表现,需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若核酸检测阳性则可确诊为新型冠状肺炎。例如,通过咽拭子、鼻拭子等标本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结果对于确诊具有关键意义。
2.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中的抗体检测,如IgM和IgG抗体检测,也有助于诊断。一般感染新型冠状肺炎后,IgM抗体多在发病早期出现,IgG抗体在恢复期会逐渐升高。但抗体检测有一定的窗口期,单独依靠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情况,需要结合核酸检测等综合判断。
3.儿童人群实验室检查特点:儿童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采血难度等。核酸检测对于儿童同样适用,通过采集咽拭子等标本进行检测。抗体检测在儿童中的意义与成人类似,但要注意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对抗体产生等情况的影响。
4.老年人群实验室检查特点:老年人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干扰。例如,老年人可能有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会影响某些检查指标的准确性,在解读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二、其他可能导致体温37.3℃的原因
(一)非感染性因素
1.一般人群:环境因素可导致体温轻度升高,如在高温环境下停留时间过长,或者穿着过厚等,都可能使体温暂时达到37.3℃左右。另外,剧烈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也可能出现体温短暂升高至37.3℃的情况。例如,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跑步等剧烈运动后,体温可能会轻度上升,但一般休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2.儿童人群: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如从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环境,或者包裹过严等,都可能引起体温波动至37.3℃。而且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也可能出现基础体温略高的情况,但一般不会持续处于37.3℃且伴有其他异常表现。
3.老年人群: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环境温度变化对其体温影响较大。比如在寒冷天气时,老年人保暖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体温偏低,而在室内温度过高时又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至37.3℃的情况。同时,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降低,与体温相关的生理变化也有所不同。
(二)感染性因素(非新型冠状肺炎)
1.一般人群:除新型冠状肺炎外,多种其他病原体感染都可能引起低热。如结核杆菌感染,除了低热外,还可能伴有盗汗、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咳嗽多为慢性咳嗽,咳痰可能为少量黏液痰等。另外,细菌引起的局部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出现低热,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胆道感染也可能导致低热,伴有右上腹疼痛等表现。
2.儿童人群: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引起儿童发热,体温可在37.3℃-38℃左右,同时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表现。细菌感染方面,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也较为常见,除低热外,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等。
3.老年人群:老年人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时,由于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而没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典型症状。另外,老年人的肺部感染也可能以低热为主要表现,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性较低,发热症状可能不明显,需要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
三、当出现体温37.3℃时的应对措施
(一)一般人群
1.有流行病学史者:应立即进行居家隔离,并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按照相关防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等进一步排查。同时,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如果出现咳嗽、乏力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2.无流行病学史者:可以先进行居家观察,适当休息,多喝温水,保持室内通风良好。观察体温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其他症状,如果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或者出现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3.儿童人群:儿童出现体温37.3℃时,首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儿童没有明显不适,可让其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拒食等情况,或者体温持续上升,应及时带儿童到儿科就诊。
4.老年人群:老年人出现体温37.3℃时,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同时关注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果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应密切观察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果体温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呼吸困难等,应尽快送老年人到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二)检测与诊断流程
1.核酸检测:无论是一般人群、儿童还是老年人群,若考虑新型冠状肺炎可能,都应按照规范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一般通过采集鼻咽拭子等标本,在具备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2.其他检查:根据初步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可能还需要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肺部感染等情况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非新型冠状肺炎感染原因的排查,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查,以及相应感染部位的专项检查,如泌尿系统感染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