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硬化腹水方法是一般治疗、利尿剂治疗、腹腔穿刺放液、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灌注,从而减少腹水生成,一般建议患者适当卧床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限制钠和水的摄入是基础治疗措施,每日钠摄入量应限制在2000mg以内,水摄入量一般控制在1000ml左右,同时需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以维持机体营养状况,利于肝功能恢复。
2、利尿剂治疗
常用药物为螺内酯联合呋塞米,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用药的原则。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呋塞米为排钾利尿剂,两者联合可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风险。通过利尿剂作用促进钠、水排泄,从而减轻腹水症状。
3、腹腔穿刺放液
适用于大量腹水引起明显腹胀、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的患者。一次放液量不宜过多,大量放液后需补充白蛋白,以防止有效循环血容量骤降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一般放液量控制在5000~10000ml,必要时可放至15000~20000ml。
4、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对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可输入白蛋白或血浆,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回吸收。一般每周可输注白蛋白2~4次,每次10~20g,以纠正低蛋白状态,改善腹水情况。
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腹水、反复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且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该方法通过建立肝内的门体静脉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腹水生成,但存在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使用利尿剂时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剂量调整应更加谨慎,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并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