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损伤会引发多方面症状,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瘫痪、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有感觉减退或丧失、感觉过敏;反射异常包括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致二便失禁、体温调节障碍;认知与精神障碍有认知障碍、精神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各有特点。
肢体瘫痪:中枢神经损伤可影响运动传导通路,导致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例如,脊髓损伤时,根据损伤平面和程度的不同,可出现截瘫(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在儿童群体中,若因产伤等原因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可能影响其肢体运动发育,表现为相应肢体运动能力落后于同龄儿童。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枢神经损伤可能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等情况。
肌张力异常:中枢神经损伤后,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呈弛缓状态。在婴幼儿中枢神经损伤时,可能会出现肌肉张力异常,影响其姿势和运动模式。
感觉功能障碍
感觉减退或丧失:中枢神经损伤可累及感觉传导通路,导致相应区域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常见的有痛觉、温度觉、触觉等的异常。比如,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区域可能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对痛、温、触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感觉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对疼痛刺激反应不敏感等情况,而老年人可能因感觉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烫伤等意外伤害。
感觉过敏:部分中枢神经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现象,即对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疼痛等感觉的刺激产生强烈的感觉反应。
反射异常
深反射亢进:中枢神经损伤可使脊髓的反射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导致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亢进,表现为反射活动增强,反射幅度增大。在成年中枢神经损伤患者中较为常见,而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反射异常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病理反射阳性: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是中枢神经损伤累及锥体束的重要体征。当锥体束受损时,原本受抑制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现,导致病理反射阳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病理反射阳性的意义和表现可能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评估。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便失禁:中枢神经损伤可影响脊髓对排尿、排便的控制功能,导致二便失禁。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常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大便失禁等情况。对于儿童中枢神经损伤患者,可能影响其正常的排便排尿训练,导致二便功能紊乱。老年人若因脑血管疾病等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出现二便失禁,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护理难度。
体温调节障碍:中枢神经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时,可出现体温调节障碍,表现为体温异常波动,如高热或低体温等情况。在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中,体温的变化是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特别是对于重症的中枢神经损伤患者,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认知与精神障碍
认知障碍:部分中枢神经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在老年人群中,本身存在认知功能随年龄衰退的基础,若发生中枢神经损伤,认知障碍可能更为明显。儿童中枢神经损伤后,也可能出现学习能力下降、认知发育迟缓等情况。
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中枢神经损伤对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产生影响,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在中枢神经损伤后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而有基础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中枢神经损伤后精神症状可能会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