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儿、禁食禁水、皮肤准备)、手术步骤(麻醉、体位摆放、切口选择、建立气腹、探查处理疝囊、关闭穿刺孔)、术后护理(一般护理、切口护理、活动康复),特殊人群小儿需特别关注无菌操作、心理安抚及基础疾病监测等,确保手术安全与术后顺利恢复。
一、术前准备
1.患儿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疝气出现的时间、有无嵌顿史等。对于小儿,要关注其一般状况,如营养情况、有无呼吸道感染等。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影响术后恢复。例如,若患儿存在呼吸道感染,可能导致咳嗽,而咳嗽会增加腹压,不利于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疝气部位,明确疝气的类型(如腹股沟斜疝等)。同时,评估患儿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了解患儿的身体基本状况,确保患儿能够耐受手术。
2.术前准备工作
术前禁食禁水,一般来说,小儿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4小时禁水,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
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皮肤,通常是腹股沟及阴囊部位,去除毛发等,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
二、手术步骤
1.麻醉
一般采用全身麻醉,对于小儿,要根据其体重等情况准确给予麻醉药物。全身麻醉可以使患儿在无痛、肌肉松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保证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2.体位摆放
患儿取仰卧位,患侧臀部稍垫高,使腹股沟区域充分暴露,便于手术操作。
3.切口选择
通常采用脐下小切口或者腹股沟区小切口。以腹股沟斜疝微创手术为例,多选择脐下穿刺孔作为观察孔,另外在腹股沟区做2-3个穿刺孔作为操作孔。
4.建立气腹
通过脐部穿刺孔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腹腔内气腹,一般气腹压力维持在8-12mmHg,为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5.探查与处理疝囊
通过腹腔镜观察腹腔内情况,找到疝囊。对于小儿疝气,通常是将疝囊高位结扎。用腹腔镜器械分离疝囊,将疝囊从精索等组织上游离出来,然后用结扎线将疝囊颈部进行高位结扎,确保疝囊不再与腹腔相通。
6.关闭穿刺孔
手术结束后,取出腹腔镜等器械,排出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关闭各穿刺孔,一般用可吸收线缝合或者用创可贴覆盖穿刺孔。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术后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态等。
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水,若无呕吐等不适,逐渐恢复饮食。对于小儿,要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促进恢复。
2.切口护理
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对于小儿,要注意避免其用手搔抓切口,防止切口感染。
3.活动与康复
术后早期鼓励患儿在床上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1-2天可根据患儿情况逐渐下床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因为腹压增加可能导致疝气复发。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以小儿为例)
小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整个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中都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小儿免疫力相对较低,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切口感染。同时,要关注小儿的心理状态,术后可能会因疼痛等原因出现哭闹不安,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安抚,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安抚导致小儿长时间哭闹增加腹压。另外,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小儿,如先天性心脏病等,要更加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确保手术安全及术后顺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