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中6个月-2岁非严重急性中耳炎可观察等待,同时缓解疼痛和体温;药物治疗包括符合指征的抗生素应用及局部滴耳液使用;手术治疗针对反复发作慢性中耳炎等情况,有相应手术指征和方式;特殊人群如婴儿幼儿、有基础疾病患儿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一般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6个月-2岁的非严重急性中耳炎患儿,若全身情况良好、耳痛不严重,可先观察等待,多数可自行缓解。这是因为此年龄段患儿自身免疫系统有一定发展,部分轻度中耳炎有自愈可能,观察等待期间需密切关注患儿症状变化,如耳痛是否加重、体温是否升高、是否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二)缓解症状
疼痛管理:对于有耳痛的患儿,可通过适当安抚等方式缓解其不适,若疼痛较明显,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相关要求,根据患儿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来减轻疼痛,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听力等的不恰当止痛方式。
体温控制:若患儿有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物,不过需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和剂量范围等要求。
二、药物治疗
(一)抗生素应用
适用情况:对于2岁以上中-重度急性中耳炎患儿、所有伴有发热的急性中耳炎患儿、2-12个月中度急性中耳炎患儿以及12个月以上伴有并发症的急性中耳炎患儿,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等,使用抗生素时要遵循足疗程、合理选择药物等原则,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原菌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比如考虑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等。
禁忌与注意事项:要避免滥用抗生素,需严格按照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情况来选用,同时要注意抗生素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二)局部用药
滴耳液:对于部分中耳炎患儿,可使用局部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但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且要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范围,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避免药物误入中耳深部等情况导致不良影响。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保守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且中耳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存在鼓膜穿孔合并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经过规范的保守治疗后积液仍未吸收,影响患儿听力发育等情况时,可考虑行鼓膜切开术等手术。
(二)手术方式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等。鼓膜切开术主要是切开鼓膜以引流中耳积液;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则是在鼓膜切开的基础上放置通气管,以保持中耳通气引流,促进中耳炎症消退和听力恢复,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耳鼻喉科医生根据患儿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儿和幼儿
婴儿和幼儿患中耳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抓耳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其一般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剂量和禁忌等要求,因为婴儿和幼儿的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善,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使用药物不当可能会对其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有基础疾病的患儿
对于本身有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患中耳炎时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或迁延不愈,在治疗中耳炎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且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选择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