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诊断肠道相关疾病,可进行粪便检查(含粪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血液检查(含血常规、生化检查)、结肠镜检查(含检查目的、检查前准备)、影像学检查(含腹部超声、钡剂灌肠造影),粪便检查可初步判断肠道状况及排除肠道肿瘤等;血液检查能了解感染及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结肠镜检查可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肠道周围组织器官及肠道形态功能等情况。
一、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
目的是排除肠道感染等器质性病变。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性状、有无脓血等情况来初步判断肠道状况。例如,正常粪便为成形软便,若粪便呈稀水样、黏液便等,可能提示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但更重要的是排除感染性腹泻等疾病。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粪便的正常形态略有差异,儿童的粪便相对更软一些,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通过粪便常规可以初步筛查肠道是否有炎症等异常。
2.粪便隐血试验
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帮助排除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如果隐血试验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对于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这项检查更为重要,因为肠道肿瘤可能会有少量出血情况,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
可以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通过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如果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有肠道感染等炎症性反应。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但当有感染时,白细胞的变化规律与成人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因素。
2.生化检查
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通过检测肝肾功能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是否正常,因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一些全身症状,肝肾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整体健康状况。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例如腹泻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低钾等电解质紊乱情况,通过生化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对于有基础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这些检查更为重要,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三、结肠镜检查
1.检查目的
结肠镜检查是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的重要手段,如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息肉等病变。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结肠镜检查是常规的筛查手段之一,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对于有肠道症状且怀疑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考虑进行结肠镜检查。
2.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通常需要服用泻药来清空肠道,以便清晰观察肠道黏膜。对于儿童患者,肠道准备相对困难,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情况合理安排泻药的剂量和服用方法,确保肠道清洁效果良好,同时要注意儿童在肠道准备过程中的耐受性,避免出现脱水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可以观察肠道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如有无腹腔内的占位性病变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超声可以排除一些腹部器质性病变,如肝胆胰疾病等引起的肠道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腹部超声的操作方法和观察重点基本相同,但儿童的腹部超声需要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钡剂灌肠造影
通过口服或灌肠给予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观察肠道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发现肠道是否有狭窄、扩张等异常情况。对于一些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以考虑钡剂灌肠造影检查。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因为X线可能会对胎儿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