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脑膜炎症状多样因个体差异和病原体不同而异,全身症状有发热、全身不适,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脊髓受累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部分还伴有皮肤表现如皮疹等临床诊断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评估。
脊髓性脑膜炎是由病原体感染脊髓膜及脊髓实质等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症状因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病原体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甚至更高。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新生儿可能体温不升或仅有体温轻微变化。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引起发热。
全身不适:患者常感觉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尤其是腰背、四肢肌肉,这与炎症反应导致的全身代谢改变以及肌肉组织受炎症累及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
二、神经系统症状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被动屈颈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这是由于脊髓膜受到炎症刺激,颈部的肌肉等组织因反射性痉挛而导致颈强直。儿童颈强直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也可通过检查发现颈部活动受限等情况。
克氏征阳性: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大腿与小腿可成角大于135°,若伸膝受限,小于135°并伴有疼痛及阻力则为克氏征阳性。这是因为脊髓膜炎症刺激神经根,导致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
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联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均为布氏征阳性。同样是脊髓膜受炎症影响,引发的一种防御性脊髓反射。
脊髓受累症状
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等情况。如果炎症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等部位,会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经支配,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发生运动障碍时,可能影响其正常的坐、站、走等运动发育,年龄越小越易出现运动发育落后的情况。例如,婴幼儿可能原本能抬头、坐立等,但患病后可能出现抬头困难、坐立不稳等表现;较大儿童可能出现行走无力、肢体瘫痪等。
感觉障碍:患者可出现病变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消失或异常感觉,如麻木、刺痛等。感觉障碍的范围与脊髓受累的节段相关,不同年龄患者对感觉异常的表述能力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对疼痛刺激反应异常等方式体现感觉方面的问题。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二便失禁或潴留等情况。当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受到炎症影响时,会导致膀胱、直肠的括约肌功能失调。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患病后更易出现二便失禁或潴留,且护理上需要特别关注,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患儿可能无法自主控制排尿,出现尿床、尿失禁等情况,或者长时间不排尿导致尿潴留。
三、其他症状
皮肤表现: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脊髓性脑膜炎可能伴有皮肤表现,如皮疹等。例如,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在病程中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开始为鲜红色,后可变为紫红色,这是由于病原体释放的毒素导致血管损伤、出血所致。不同年龄患者皮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皮肤较薄嫩,瘀点、瘀斑可能更容易观察到,但也需要注意与其他皮肤疾病鉴别。
总之,脊髓性脑膜炎的症状多样,不同患者表现不尽相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