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及关节周围炎症为主病理改变的慢性疾病,好发于膝、髋、手、脊柱等关节,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渐升且女性略高,诱因有年龄、创伤劳损、肥胖、遗传;临床表现有关节疼痛(隐匿发作、活动加重休息缓解)、肿胀(炎症致滑膜增生、积液)、僵硬(晨起或静止后出现、活动后可缓解)、活动受限;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运动疗法(选低强度有氧运动等)、物理治疗(热敷冷敷电疗等)、减轻体重;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注意运动安全用辅助器具,女性更年期后补维D钙,儿童罕见多需非侵入治疗,基础病患者用药考虑相互作用。
一、骨关节炎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及关节周围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关节疾病,好发于膝、髋、手、脊柱等关节,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肥胖、创伤、遗传等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
二、病因分析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变,关节缓冲能力下降,是骨关节炎的重要诱因,老年人尤其高发。
2.创伤与劳损:关节部位曾受外伤或长期过度使用(如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易导致关节软骨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骨关节炎。
3.肥胖因素:体重超标会增加关节负重,加速关节软骨磨损,肥胖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4.遗传因素:部分遗传基因缺陷可能影响关节软骨代谢,使个体更易罹患骨关节炎。
三、临床表现
1.关节疼痛:多为隐匿性发作,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疼痛。
2.关节肿胀:炎症刺激可致关节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表现为关节肿胀、压痛。
3.关节僵硬:晨起或长时间静止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
4.活动受限:关节软骨破坏、骨质增生等可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影响日常活动。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询问症状发作过程、诱因及家族史,结合体格检查评估关节压痛、肿胀、活动度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典型表现,是常用筛查手段。
MRI: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退变、滑膜炎症等细微病变,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策略(非药物为主)
1.运动疗法: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助于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但需避免过度负重运动加重关节损伤,不同年龄患者运动强度应适度调整,老年人可选择更温和的运动方式。
2.物理治疗: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消肿止痛;电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等方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3.减轻体重: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关节负重,延缓骨关节炎进展,对各年龄段肥胖相关骨关节炎患者均为重要干预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特别注意运动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磨损,可选择平地散步等温和运动,日常活动中使用辅助器具(如手杖)减轻关节负担。
2.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导致骨量流失,需注重钙和维生素D补充,维持骨健康,降低骨关节炎发病风险。
3.儿童患者:儿童骨关节炎罕见,多与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等特殊病因相关,治疗需谨慎,优先采用非侵入性治疗手段,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4.有基础病史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骨关节炎患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优先选择对基础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