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与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过敏反应、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相关,有听力下降、耳痛等表现,可通过耳镜、听力测试、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措施,治疗后需耳部护理、注意休息饮食、定期复查、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护理要特别注意。
一、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诱因,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这使得鼻咽部的病原体更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此外,腺样体肥大也较为常见,肥大的腺样体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还有一些全身性因素,如过敏反应,过敏可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进而影响中耳功能;先天性腭裂等解剖结构异常也可能引发该病。
二、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儿童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由于小儿往往不能准确表达听力情况,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看电视音量开大等;耳痛,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部分患儿可能有耳鸣,但小儿难以诉说。检查时可见鼓膜充血、内陷、鼓室积液等表现。
三、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
1.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以观察鼓膜的颜色、形态等,如鼓膜是否充血、内陷,有无鼓室积液时的液平面等。
2.听力测试: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声导抗测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呈现平坦型(B型)或负压型(C型)曲线。
3.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的患儿,可进行颞骨CT检查,了解中耳、乳突等部位的结构情况。
四、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措施
1.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儿,可先进行观察等待,因为部分患儿有自愈的可能。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包括听力、耳痛等情况。
2.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果考虑有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咽鼓管黏膜水肿,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但使用时要注意年龄相关的剂量等问题,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黏液促排剂:促进中耳黏液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
3.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适用于中耳积液较多的患儿,通过穿刺抽取积液,改善中耳通气。
鼓膜切开术:如果积液较黏稠,穿刺不易抽出时可采用鼓膜切开术,同时可放置通气管,以保持中耳通气引流,改善听力。对于腺样体肥大严重影响咽鼓管功能的患儿,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
五、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后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1.耳部护理: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道,在洗头、洗澡时可使用棉球堵塞外耳道。
2.休息与饮食: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饮食上要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定期复查:治疗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了解中耳恢复情况,如听力恢复、鼓膜情况等。
4.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儿童接触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分泌性中耳炎的复发风险。
六、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儿的症状变化,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和护理。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儿童适用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小儿,术后要加强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给小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其身体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