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性脑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70%-90%由HSV-1所致,常累及颞叶等部位;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辅助检查包括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检查;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需与其他脑炎等鉴别;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并对症支持;早期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延误则病死率高且易留后遗症,儿童及有基础病史者预后可能更差。
一、定义与病因
单纯疱疹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分为1型(HSV-1)和2型(HSV-2),其中约70%-90%的单纯疱疹性脑炎由HSV-1引起,常累及颞叶、额叶等部位。HSV-1通常先引起口唇或面部皮肤感染,然后沿神经轴突逆行至颅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多见于成人和儿童,起病可急可缓,前驱期可有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与成人相比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成人:发病后病情常迅速进展,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2.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还可出现癫痫发作,约1/3的患者会有癫痫表现;部分患者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病变累及颞叶、额叶时可出现精神症状,如人格改变、行为异常等。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可增高,白细胞数增多,一般在(50-1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中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脑脊液中可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DNA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2.脑电图检查:对单纯疱疹性脑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常见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颞叶、额叶异常更明显,可出现周期性同步放电等特征性改变。
3.影像学检查:头部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出现颞叶、额叶低密度病灶;头部MRI是更敏感的检查方法,可见颞叶、额叶等部位T2加权像和Flair像高信号病灶,增强扫描可出现脑回状强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神经系统局灶症状等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其中,脑脊液中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DNA以及脑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和影像学的典型表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2.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例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白细胞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细菌学检查可发现病原菌;结核性脑膜炎常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可找到结核杆菌。
五、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应尽早使用,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开始用药,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同时,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癫痫发作、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六、预后
早期诊断和及时抗病毒治疗可改善预后,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而延误治疗者病死率较高,且即使存活也常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认知障碍、癫痫、偏瘫等。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在恢复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及时有效的治疗仍至关重要。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预后可能更差,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和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