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部分6个月-4岁无明显症状、鼓膜轻度内陷患儿可观察等待,超3个月或有明显症状者不建议;药物治疗有抗生素(有细菌感染且重时用,无证据不常规用)、黏液促排剂(促进黏液排出,用2-4周)、糖皮质激素(病情重等时短期用,注意不良反应);手术治疗有鼓膜穿刺术(抽积液,有复发可能)、鼓膜切开术(积液多或黏稠时用,可放通气管)、腺样体切除术(伴腺样体肥大时用,术后观察并发症),治疗需综合多因素,密切随访调整方案。
一、观察等待
对于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尤其是6个月-4岁且无明显症状(如听力下降、耳痛等)、鼓膜轻度内陷的情况,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因为部分患儿的中耳积液可自行吸收,此阶段需密切观察患儿的听力、耳部症状及鼓膜情况等,一般观察时间不超过3个月。但对于年龄较大、有明显听力下降或中耳积液超过3个月的患儿,则不建议继续观察等待。
二、药物治疗
(一)抗生素
对于怀疑有细菌感染且病情较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如存在急性细菌感染证据,可选用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或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过敏史等合理选择,一般使用疗程为7-10天左右。然而,对于无明显细菌感染证据的分泌性中耳炎,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抗生素滥用。
(二)黏液促排剂
黏液促排剂可以促进中耳黏液排出,改善咽鼓管功能。例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可使黏液性状变稀,易于排出,从而缓解中耳积液的情况。一般儿童可根据体重等因素使用合适剂量,其使用时间通常为2-4周左右。
(三)糖皮质激素
对于病情较重、过敏因素相关或伴有鼻-鼻窦炎等情况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等,一般使用时间较短,3-5天左右,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渗出,但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三、手术治疗
(一)鼓膜穿刺术
适用于中耳积液较多、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穿刺针将鼓膜内的积液抽出,可迅速缓解耳部闷胀等症状。操作相对简单,在门诊即可进行,但有复发的可能,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穿刺。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需注意安抚患儿,避免其剧烈挣扎,同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二)鼓膜切开术
当鼓膜穿刺术效果不佳或中耳积液较黏稠时,可考虑鼓膜切开术。在鼓膜上切开一个小口,不仅可以排出积液,还可放置通气管,以保持中耳通气引流。通气管一般可在数月至1年后自行脱出,对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放置通气管可有效改善中耳通气,减少积液复发。但放置通气管后需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进水等,防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三)腺样体切除术
对于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腺样体切除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功能,导致中耳积液。通过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可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从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对于儿童患者,腺样体切除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在药物治疗无效、腺样体肥大影响呼吸、睡眠等情况下考虑手术。术后需注意观察患儿的耳部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如腺样体肥大等)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用药的安全性等;对于成人患者,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对治疗的影响。同时,治疗过程中要密切随访,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