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病人出现胃出血时,需立即评估病情,关注生命体征及胃出血严重程度,停止加重胃出血的因素,如停用相关药物、控制血压、避免剧烈活动等,采取胃肠局部止血措施,补充血容量,胃出血控制后再谨慎调整脑梗后续治疗,需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患者多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立即评估病情
脑梗病人出现胃出血时,首先要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若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提示可能有大量失血,需紧急处理。同时要评估胃出血的严重程度,比如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以及是否有黑便等情况。
(一)年龄因素影响
老年脑梗病人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所以在评估时要尤其关注其细微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心率就偏慢,当出现胃出血导致心率增快时更要警惕。
儿童脑梗极为罕见,但若发生胃出血,由于儿童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评估时需更敏锐地捕捉相关指标变化。
二、停止相关加重胃出血的因素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脑梗病人正在服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加重胃出血,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停用可能会导致脑梗复发风险增加,需权衡利弊)。
控制血压:过高的血压会加重胃出血,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但降压速度要平稳,避免血压骤降影响脑灌注。对于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左右可能较为合适;而年轻患者相对可耐受稍低一些的血压水平,但也需谨慎调控。
(一)生活方式相关
脑梗病人应避免剧烈活动,因为活动可能会使血压波动,加重胃出血情况。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患者,都要保持相对安静的卧床状态,减少身体的不必要运动。
三、胃肠局部止血措施
胃内灌洗:可通过鼻胃管向胃内注入冰生理盐水,利用低温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一般每次注入100-200ml冰生理盐水,然后抽出,反复多次。
局部药物止血:可以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胃内灌注,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胃黏膜血管收缩从而止血,但要注意浓度,一般用8mg去甲肾上腺素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不过对于老年患者,要警惕去甲肾上腺素可能导致的血管过度收缩引起局部缺血等不良反应。
(一)病史相关
如果患者有胃溃疡病史等基础胃部疾病,在采取胃肠局部止血措施时需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原有胃部病变的情况对止血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影响。
四、补充血容量
输血:根据患者失血情况进行输血治疗,补充丢失的红细胞,纠正贫血,维持机体的氧供。对于老年患者,输血速度不宜过快,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儿童脑梗胃出血时输血更要严格控制速度和剂量,避免超出儿童机体的耐受能力。
补液: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量要根据患者的出血量、脱水情况等综合判断,老年患者和儿童在补液时都要关注心、肾等器官的功能状态,防止补液过多导致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损害。
五、针对脑梗的后续处理
在胃出血情况得到一定控制后,对于脑梗的治疗要重新评估和调整。如果脑梗病情允许,可在胃出血稳定后谨慎考虑恢复部分治疗脑梗的药物,但需在医生综合评估脑梗复发风险和胃出血再发风险后进行。例如,对于一些必须使用的药物,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剂型等。
总之,脑梗病人胃出血是较为复杂的情况,需要多学科协作,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指标,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多种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