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及鼻部情况、行术前检查、鼻腔准备)、手术过程(选择全身麻醉、经鼻内镜下切除息肉组织及处理鼻窦病变)、术后处理(鼻腔填塞、冲洗、药物治疗、随访),不同人群如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将病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血糖需控制在一定水平才能更好地耐受手术。
鼻部情况:通过鼻内镜检查等明确鼻息肉的范围、部位等,还需评估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判断是否存在解剖异常影响手术操作。
2.术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手术出血风险,需提前处理。
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可清晰显示鼻窦内病变情况,帮助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明确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术前准备操作
鼻腔准备:术前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少鼻腔内的细菌等微生物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二、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全身麻醉:对于大多数鼻息肉手术患者,多采用全身麻醉,这样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和不适,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儿童患者由于难以配合手术,一般也采用全身麻醉。
2.手术入路
鼻内镜下手术:这是目前鼻息肉手术的主要方式,通过鼻内镜进入鼻腔和鼻窦进行操作。鼻内镜能提供清晰的视野,便于精确切除息肉组织。
3.具体操作步骤
切除息肉组织:使用相关器械逐步切除鼻腔内的息肉组织,在切除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正常的鼻腔鼻窦黏膜,以维持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
处理鼻窦病变:如果合并有鼻窦的病变,如鼻窦炎等,需同时对鼻窦进行相应处理,开放鼻窦窦口,改善鼻窦的引流情况。
三、术后处理
1.鼻腔填塞
目的:术后可能会进行鼻腔填塞,起到压迫止血、支撑鼻腔等作用。填塞物一般在术后1-2天逐步取出。
2.鼻腔冲洗
时间:术后一段时间可开始进行鼻腔冲洗,一般在术后2-3天等局部情况稳定后进行。通过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血痂等,促进鼻腔黏膜的恢复,常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3.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术后通常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局部应用(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或全身应用,有助于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减少鼻息肉复发的风险。例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可以直接作用于鼻腔病变部位,持续发挥抗炎等作用。
抗生素:对于存在感染风险或合并鼻窦炎的患者,可能会短期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4.术后随访
定期检查: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鼻内镜等检查,一般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不同时间点进行随访,观察鼻腔黏膜恢复情况、有无鼻息肉复发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患者
注意事项:儿童鼻息肉患者手术时全身麻醉的管理需要特别谨慎,要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等。术后恢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等,因为儿童鼻腔相对狭窄,鼻息肉术后肿胀等可能更易导致呼吸困难。同时,儿童患者术后的鼻腔冲洗等操作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正确进行,要注意操作的轻柔等。
2.老年患者
注意事项: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手术前后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术后卧床等可能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在药物使用方面,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等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及调整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