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分观察等待、抗生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观察等待、药物治疗、鼓膜切开术等治疗方式,不同年龄段患儿有特殊考虑,家庭护理要注意耳部护理、症状观察记录及饮食休息。
一、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6个月-2岁的非重度耳痛(VAS评分≤6)或轻度耳痛伴体温≤39℃的急性中耳炎患儿,可先观察等待48-72小时,约50%-70%的患儿可自行缓解。需密切关注患儿症状变化,如耳痛是否加重、体温是否持续升高、精神状态是否变差等。
(二)抗生素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2岁以上中-重度耳痛(VAS评分>6)或体温>39℃的急性中耳炎患儿;6-23个月的急性中耳炎患儿,若出现中-重度耳痛或体温>39℃;2岁以上急性中耳炎患儿,若症状持续≥48小时无改善。
药物选择:首选阿莫西林,疗程10天。如果患儿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可选用阿奇霉素。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无明显症状、鼓膜轻度内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可观察3个月,期间需定期复查耳内镜和听力。部分患儿中耳积液可自行吸收。
(二)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适用于年龄较大能配合使用的患儿,需注意使用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
黏液促排剂:促进中耳积液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可改善咽鼓管功能,帮助积液排出,但需注意儿童的剂量调整。
(三)鼓膜切开术
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耳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且伴有听力下降等情况,可考虑鼓膜切开术,放置鼓膜切开置管,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操作需谨慎,要考虑其耐受情况和术后护理等问题。
三、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特殊考虑
(一)婴儿期(<1岁)
婴儿患中耳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抓耳、发热不明显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仔细检查耳部,因为婴儿的耳部解剖结构与年长儿有所不同,炎症发展可能较快。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剂量要求,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儿的药物剂型等。
(二)幼儿期(1-3岁)
此阶段患儿开始能表达部分不适,但表达可能不准确。治疗时要关注患儿的配合程度,对于需要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辅助家长帮助患儿正确使用。同时,要注意幼儿的活动情况,避免剧烈活动导致耳部不适加重,如避免幼儿在治疗期间进行过于剧烈的奔跑、跳跃等运动。
(三)学龄前期(3-6岁)
学龄前期患儿相对能较好配合治疗,但仍需家长密切监督。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确保按疗程用药,不能自行停药。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听力恢复情况,定期进行听力评估,因为此阶段听力对患儿的语言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四、家庭护理要点
(一)耳部护理
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朵,在给患儿洗澡、洗头时可使用棉球堵塞外耳道,但要注意不要将棉球推入过深。
对于中耳炎患儿,不要随意给患儿的耳朵滴入不明药物或液体,以免加重感染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二)症状观察与记录
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耳痛程度、频率,体温变化,精神状态,听力情况等。可以使用VAS评分量表大致评估患儿的耳痛程度,以便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
记录患儿的症状变化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的因素等,这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三)饮食与休息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
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耳部不适。同时,要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水分,有助于稀释分泌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