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准备手术区域)、选择麻醉方式(多为局部麻醉)、手术操作(选切口、分离并切除囊肿、缝合切口)、术后处理(伤口护理、患肢制动、康复锻炼),需经验丰富医生据患者情况精细操作以保效果与安全恢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腱鞘囊肿的发生时间、大小变化、症状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例如,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更谨慎评估;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手术需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明确腱鞘囊肿的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同时,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确保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
2.手术区域准备
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对手术部位进行皮肤准备,通常范围要包括囊肿周围适当区域,一般需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范围一般为以囊肿为中心,半径5-10cm左右。
二、麻醉方式选择
1.局部麻醉
对于大多数腱鞘囊肿手术,可选择局部浸润麻醉。根据囊肿部位和大小,将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注射到囊肿周围组织。局部麻醉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剂量,避免过量导致毒性反应。对于儿童患者,局部麻醉时更要精确控制药物剂量,因为儿童对局部麻醉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要确保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三、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选择
根据腱鞘囊肿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选择在囊肿表面皮肤皱纹处或相对隐蔽的部位,以减小术后瘢痕对外观的影响。例如,发生在手腕背侧的腱鞘囊肿,可选择沿皮纹的横切口;发生在手掌部的腱鞘囊肿,切口选择要考虑手部功能活动时的影响。
2.分离囊肿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用手术器械小心分离周围组织,暴露腱鞘囊肿。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对于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的囊肿,需仔细分离粘连,可使用精细的镊子和剪刀进行操作。在分离过程中,要保持术野清晰,便于准确分离囊肿。
3.切除囊肿
完整切除腱鞘囊肿。如果囊肿有蒂,需将蒂部一并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切除的囊肿组织要送病理检查,明确囊肿性质。在切除过程中,要确保将囊肿完全清除,对于囊壁较薄且与周围组织紧密相连的情况,要小心操作,防止囊壁残留导致复发。
4.缝合切口
彻底止血后,用缝线缝合切口。一般可采用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的方式。缝合时要注意对合皮肤边缘,保证切口愈合良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且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注意缝合的精细程度,避免过度牵拉皮肤导致术后瘢痕明显。
四、术后处理
1.伤口护理
术后要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其搔抓伤口,以免引起切口感染。
2.患肢制动
根据腱鞘囊肿的部位,适当制动患肢。例如,手腕部腱鞘囊肿术后需用夹板或石膏固定一段时间,以促进切口愈合和减少腱鞘囊肿复发的可能。制动时间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儿童患者制动时要注意保持肢体的血液循环,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3.康复锻炼
术后早期可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但要避免过度活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考虑儿童的依从性,采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其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腱鞘囊肿手术的具体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细操作,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