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符合指征时根除)及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定频率,结合相关检查评估)来控制病情、促进胃黏膜修复及预防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必须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病情。例如,长期吸烟的男性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女性患者若饮酒,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也会导致病情恶化。
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保证相应的睡眠时间,比如学龄前儿童需要11-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10-12小时睡眠时间,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包括胃黏膜的修复。
二、药物治疗
1.抑酸剂
质子泵抑制剂是常用的抑酸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糜烂处的刺激。例如,对于大多数年龄在18岁以上的患者,可使用奥美拉唑等药物,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可能与成人不同,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
H受体拮抗剂也有一定的抑酸作用,如雷尼替丁等,其抑酸效果相对质子泵抑制剂稍弱,但也可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2.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是一种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它可以中和胃酸,并且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损伤。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可以使用,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剂量,应根据体重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例如,儿童患者使用铝碳酸镁时,需按照儿童的体重计算合适的剂量,以达到有效的胃黏膜保护作用,同时又避免药物过量带来的不良反应。
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
1.检测与治疗指征
如果患者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且符合治疗指征,如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糜烂较明显等情况,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方案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多采用含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抗生素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抗生素,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组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不良反应。
对于有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且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降低胃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会减轻,糜烂处也更有利于愈合。
四、定期复查
1.复查频率
对于患有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一般来说,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隔1-2年复查一次胃镜,但如果病情有变化,如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况,需要缩短复查间隔。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患胃癌等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查胃镜。例如,60岁以上的患者,可能需要每半年左右复查一次胃镜,以便及时发现胃黏膜的异常变化,如是否出现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情况。
在复查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相关血液检查等,如胃蛋白酶原测定等,辅助评估胃黏膜的功能状态。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