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需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内环境稳定;抗菌治疗要经验性抗感染并据药敏调整;对症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患儿有各自注意事项;还有支持治疗,涵盖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通过多方面措施保障患儿治疗与康复。
一、一般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神经系统体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如新生儿正常体温在36-37.3℃,婴儿心率较快,通常在110-130次/分等,通过持续监测能及时察觉异常并采取措施。
2.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成分,维持合适的血糖水平,过高或过低的血糖都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婴幼儿,其糖代谢调节能力较弱,需特别关注血糖情况。
二、抗菌治疗
1.经验性抗感染:根据患儿的年龄、可能的病原菌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常见病原菌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通常选用氨苄西林联合头孢曲松等;对于3个月-18岁的患儿,常见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可选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等。这些药物的选择是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不同年龄段常见的致病菌谱,从而针对性用药。
2.根据药敏调整:一旦获得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确保选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如果药敏显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可改用青霉素治疗,以更精准地杀灭病原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三、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当患儿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时,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间隔时间,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调整。对于婴幼儿,由于其囟门未闭等特点,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能不典型,但同样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避免发生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2.控制惊厥:若患儿出现惊厥,需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等。不同年龄的患儿惊厥的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新生儿惊厥可能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抖动等不典型症状,处理时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过强的药物,同时要针对惊厥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时要更加谨慎。由于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差,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代谢特点,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要注意保暖、维持正常的血氧和血糖水平等,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交叉感染。
2.免疫力低下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儿,其自身抵抗力差,治疗时除了积极抗感染外,还需采取措施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要注意预防院内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二次感染加重病情。
五、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保证患儿足够的热量摄入,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经口喂养、鼻饲或静脉营养等。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儿,要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患儿康复。
2.心理支持:对于年长儿,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其因患病产生的恐惧、焦虑等情绪,有利于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例如,通过与患儿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鼓励和引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