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疾病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细菌、病毒)、炎症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管性(缺血性肠炎、血管畸形)、肿瘤性(结肠癌、直肠癌)及其他(肠套叠、肛裂)等,不同疾病有不同症状表现及发病特点,可通过相应检查确诊。
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有不洁饮食史,除腹痛后便血外,常伴有发热、腹泻,典型粪便为黏液脓血便,大便次数频繁,每日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研究表明,志贺菌可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溃疡,导致便血。
大肠杆菌肠炎: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可引起肠炎。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常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发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伴有腹痛,严重时可出现便血。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则可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表现。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是秋冬季腹泻的常见病因。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起病急,常先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可伴有腹痛,部分患儿可出现便血,这是由于病毒损伤肠道黏膜导致。
二、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中青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内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
2.克罗恩病:可发生在全消化道,多见于青壮年期。腹痛是常见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常伴有腹泻,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但病变累及肠道血管时可出现便血。其肠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内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
三、肠道血管性疾病
1.缺血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常因肠道动脉硬化、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等导致肠道缺血。腹痛是早期主要表现,多为突然发生的中腹部或左下腹部绞痛,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可为血水样。发病机制是肠道缺血导致肠黏膜损伤、溃疡,引起便血。
2.肠道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等。可发生在肠道任何部位,患者可出现反复的腹痛后便血,出血量可多可少,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腹痛,仅表现为便血,常在内镜或血管造影检查时发现病变。
四、肠道肿瘤
1.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与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逐渐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与粪便混合。肿瘤生长导致肠道狭窄或破溃出血,可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2.直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主要症状有便血,多为鲜血或暗红色血,附着于粪便表面,同时可有腹痛,多为下腹隐痛,伴有里急后重、大便变细等症状,直肠指检可发现大部分直肠癌,内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其他原因
1.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可因肠管蠕动异常等原因引起。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肿块。是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壁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出血坏死而出现便血。
2.肛裂:多见于成人,多因便秘等原因引起。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便后有少量鲜血滴出,血液多附着在粪便表面,同时可伴有肛门瘙痒等症状,腹痛多不明显,但部分患者可因肛门疼痛放射至下腹部有隐痛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