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韧带损伤需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MRI等评估,非手术治疗包括不同时期康复训练和支具固定,手术治疗要考虑时机和方式,治疗后需长期随访并据结果调整康复计划,不同年龄人群在各阶段有不同特点。
一、交叉韧带损伤的评估
交叉韧带损伤后,首先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明确损伤情况。病史询问要了解受伤机制、受伤时的症状等;体格检查包括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等初步判断交叉韧带是否损伤;影像学检查通常首选磁共振成像(MRI),它能清晰显示交叉韧带的损伤部位、程度等,如前交叉韧带损伤时MRI可看到韧带的连续性中断、信号异常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损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的交叉韧带相对更有弹性,损伤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对于有运动史的人群,运动中的突发扭伤更易导致交叉韧带损伤。
二、交叉韧带损伤的非手术治疗
1.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急性期):在损伤后的急性期,主要是制动、冷敷等,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通过肌肉的轻微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一般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持续数秒,反复进行。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考虑其配合度,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训练;成年患者则可按照规范的康复计划逐步开展。
中期康复:当进入中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渐进性的膝关节屈伸活动,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加,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同时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肌肉力量训练,可采用直腿抬高、静蹲等训练方法。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上班族,可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运动员则需要更针对性、高强度的力量和功能恢复训练。
后期康复:后期主要是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进行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可通过平衡板、气垫等器械进行训练,提高膝关节在不同姿势下的稳定性。
2.支具固定: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固定,限制膝关节的过度活动,为损伤的交叉韧带修复创造条件。支具的选择要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如儿童患者的支具需要更贴合且不影响其生长发育,要选择合适的型号;成年患者则根据损伤程度选择固定强度合适的支具。
三、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一般来说,对于急性完全性交叉韧带损伤,若患者有较高的功能需求,如运动员、经常进行剧烈活动的人群,通常建议尽早手术修复或重建;而对于一些损伤程度较轻、功能需求较低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观察或延迟手术。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也有差异,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时机需要更谨慎评估,要考虑对骨骺的影响等因素。
2.手术方式
前交叉韧带重建:常用的有自体肌腱(如髌腱、腘绳肌肌腱等)重建和异体肌腱重建。自体肌腱重建具有自身组织相容性好等优点,但会在取腱部位留下一定创伤;异体肌腱重建则避免了取腱的创伤,但存在免疫排斥等风险需要考虑。
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方式与前交叉韧带重建类似,同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肌腱来源等。手术过程中要精准操作,恢复膝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
四、交叉韧带损伤康复的长期随访
在交叉韧带损伤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观察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稳定性等。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MRI等,评估韧带的愈合情况和膝关节的功能状态。不同年龄人群的随访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变化,需要更频繁的随访以监测其生长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成年患者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调整随访频率。同时,根据随访结果调整康复计划,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