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关节炎是一类以累及脊柱、外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总称,涵盖多种类型,强直性脊柱炎是其代表性疾病,两者在定义与范畴、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存在差异,需综合病情进行不同处理。
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关节炎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可导致脊柱强直、畸形,也可累及外周关节及关节外组织,如眼部、心脏等。其发病高度依赖HLA-B27基因,HLA-B27阳性患者患强直性脊柱炎的风险显著高于阴性人群。
临床表现差异
脊柱关节炎:不同亚型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反应性关节炎常先有肠道或泌尿系统感染病史,随后出现关节炎症,可表现为下肢大关节非对称性炎症;银屑病关节炎除关节症状外,常有银屑病皮肤表现;炎症性肠病性关节炎则与肠道炎症性疾病相关,伴有关节炎症状的同时多有肠道腹泻、腹痛等表现。总体而言,脊柱关节炎的外周关节受累表现多样,可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可累及多个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症,早期多有下腰部疼痛、僵硬,尤以早晨起床后明显,活动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脊柱逐渐受累,出现脊柱强直、驼背畸形等,外周关节受累以髋关节最为常见,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还可出现眼葡萄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关节外表现。
影像学表现区别
脊柱关节炎:不同亚型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反应性关节炎早期影像学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周围骨质侵蚀、骨赘形成等;银屑病关节炎影像学可见远端指间关节受累、笔帽样改变等;炎症性肠病性关节炎影像学可呈现骶髂关节炎、脊柱椎体方形变等表现,但相对强直性脊柱炎而言,其影像学表现不够典型且多样。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影像学早期可见骶髂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等,后期可出现骶髂关节融合;脊柱影像学早期可见椎体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等,随着病情发展,脊柱呈“竹节样”改变,这是强直性脊柱炎较为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治疗原则异同
相同点:两者均需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等。非药物治疗均强调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脊柱伸展运动等,以维持脊柱的活动度,预防脊柱畸形,同时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
不同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对于中轴关节受累明显且病情活动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而对于其他脊柱关节炎亚型,药物选择需根据具体亚型及病情而定,反应性关节炎若有感染因素,可能需要抗感染治疗配合抗风湿药物,银屑病关节炎除抗风湿药物外,还可根据皮肤银屑病情况联合皮肤科治疗药物等。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脊柱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儿童脊柱关节炎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儿童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年龄较早,在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上要谨慎,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需关注胃肠道、肾脏等方面的不良反应,生物制剂的使用要权衡利弊,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长期影响需要密切监测。女性脊柱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妊娠、哺乳期时,药物的使用需考虑对胎儿、婴儿的影响,部分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婴儿健康,需在风湿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调整治疗方案。老年脊柱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治疗时在使用抗风湿药物的同时,需注意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预防骨质疏松加重,同时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用药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