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是足弓低平或消失的足部畸形分先天性与获得性,病因有遗传、长时间站立行走、体重过重、足部创伤、疾病等,症状表现为部分患者有足底疼痛、疲劳感及步态异常,诊断靠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治疗包括非药物的穿戴矫形鞋或鞋垫、足部肌肉锻炼及手术,儿童需关注足弓发育、肥胖人群要控体重、老年人优先非手术治疗。
一、定义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站立时足底全接触地面的一种足部畸形。足弓由足骨、韧带及肌肉共同构成,具有缓冲震荡、维持身体平衡等作用,扁平足会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身体力学结构。
二、分类
(一)先天性扁平足
多由遗传因素导致,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足部结构异常,出生时即存在足弓低平或消失的情况。
(二)获得性扁平足
可因多种后天因素引起,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体重过重使足部长期承受过大压力;足部外伤导致足弓结构受损;某些疾病影响(如类风湿关节炎、神经肌肉疾病等)破坏足部正常的肌肉、韧带功能,进而引发扁平足。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先天性扁平足的主要病因是遗传,若家族中有扁平足患者,后代发生先天性扁平足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后天因素
1.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职业因素需长期站立(如教师、服务员等)或高强度行走(如运动员)的人群,足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足弓劳损,引发扁平足。
2.体重过重:超重或肥胖人群,足部承受的压力增大,超过足弓正常承受范围,可逐渐导致足弓形态改变,出现扁平足。
3.足部创伤:足部受到严重外伤,如骨折、韧带损伤等,若未得到规范治疗,可能影响足弓结构的稳定性,引发扁平足。
4.疾病影响:某些疾病会影响足部肌肉、神经或骨骼的正常功能,如类风湿关节炎可破坏足部关节及周围组织;神经肌肉疾病会导致足部肌肉无力,无法维持足弓正常形态,从而引发获得性扁平足。
四、症状
多数扁平足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足部疼痛,多集中在足底内侧、足跟部等部位,疲劳感明显,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症状加重。还可能出现步态异常,如走路时脚步呈内八字等情况。
五、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观察足弓形态,如足印法(让患者踩印在纸上,根据足印中足弓的空白区域大小判断足弓情况)初步筛查;结合X线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足弓结构及骨骼的具体情况,以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六、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穿戴矫形鞋或矫形鞋垫:合适的矫形鞋或鞋垫能提供足弓支撑,改善足部受力分布,缓解疼痛等症状,适用于多数扁平足患者,尤其是症状较轻者。
2.足部肌肉锻炼:进行踮脚尖、脚趾抓地等运动,增强足部肌肉力量,有助于维持足弓形态,可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长期坚持锻炼。
(二)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如足弓重建术等,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谨慎决策。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时期是足弓发育的关键阶段,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足部情况,避免儿童长时间站立或负重过多,选择合适的儿童鞋,保证足部有良好的支撑,促进足弓正常发育,若发现儿童足部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
(二)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应适当控制体重,减轻足部承受的压力,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以降低扁平足相关症状加重的风险。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扁平足相关症状时,需谨慎评估身体状况,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通过穿戴矫形鞋垫、进行适度足部康复锻炼等改善症状,手术需充分权衡利弊后再做决策,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