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进食不洁等致病因引起,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一般通过饮食调整、补充水电解质处理,严重时需药物治疗,有相应就医指征,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生活习惯预防。
一、急性肠胃炎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因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常见病因包括:食用被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腹部受凉等。不同年龄人群患病原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接触污染玩具等感染,老年人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
二、急性肠胃炎的症状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呕吐程度不一,腹痛部位多在脐周。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婴幼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老年人脱水后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三、急性肠胃炎的一般处理措施
(一)饮食调整
1.急性期:暂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胃肠得到休息。之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汤、稀藕粉等,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
2.缓解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面条、粥等,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饮食规律和清淡,避免一次进食过多。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兼顾其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儿童要保证足够营养摄入,老年人则要注意食物软烂易消化。
(二)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预防脱水:多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以补充因腹泻、呕吐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老年人若有心脏、肾脏等基础疾病,补充电解质需谨慎,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观察脱水情况:密切关注自身或患者的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口渴程度、尿量等。若出现明显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极少等,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四、医疗干预情况
(一)药物治疗
1.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可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起到止泻作用。但儿童使用需注意剂量和方法,避免过量导致便秘等问题;老年人使用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
2.止吐药物:若呕吐严重,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适当止吐药物,但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止吐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呕吐。
3.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会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但儿童和老年人使用需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或肝肾功能的影响。
(二)就医指征
1.症状严重:剧烈腹痛、频繁呕吐、严重腹泻导致脱水表现(如上述脱水症状)、高热持续不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2.特殊人群:儿童出现急性肠胃炎时,若精神状态极差、哭闹不止且伴有严重腹泻、呕吐;老年人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患急性肠胃炎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也应及时就医。
五、急性肠胃炎的预防要点
(一)饮食卫生
1.食物选择:购买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变质、过期食物。注意食物的加工和保存,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2.餐具清洁:餐具要定期清洗消毒,尤其是接触生食的餐具。
(二)生活习惯
1.腹部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腹部受凉引发胃肠功能紊乱。不同年龄人群腹部保暖需求不同,儿童要注意腹部覆盖,老年人夜间睡眠时可适当增加腹部覆盖物。
2.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