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在定义与病理表现、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糜烂性胃炎有黏膜浅层缺损等,症状相对明显,靠胃镜等诊断,治疗需除病因等;浅表性胃炎是黏膜浅表炎症,症状较轻,胃镜等诊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抗幽门治疗等,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和处理有不同特点。
1.定义与病理表现
糜烂性胃炎:胃黏膜发生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多为黏膜浅层的缺损,病变局限于黏膜层,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表面覆盖有白苔或黄色渗出物。其发病可能与应激、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酒精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损伤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黏膜出血、糜烂。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若因应激因素导致,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情况,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中老年人相对更易罹患。
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呈浅表性炎症改变,炎症细胞主要浸润在黏膜浅层,病变较轻,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有时可见点状出血或糜烂。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而不良饮食习惯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均可能存在,尤其在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中更常见。
2.症状表现差异
糜烂性胃炎:症状相对较明显,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等,若出现大量出血时,可能会有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及基础健康状况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仅表现为哭闹、食欲减退等非典型症状,而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被掩盖或不典型。
浅表性胃炎: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往往时轻时重,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类似,但儿童可能因饮食结构等因素,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更多表现为进食后腹部不适等。
3.诊断方法区别
糜烂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胃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糜烂病灶,同时可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还可结合病史、症状等综合诊断。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的操作难度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问题;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
浅表性胃炎: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的浅表炎症表现,结合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程度等,也可通过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来辅助诊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阳性率可能不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成人低,但也有一定比例,检测时需根据儿童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4.治疗原则不同
糜烂性胃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戒酒等,对于有出血等情况的需要进行止血等对症治疗,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来促进糜烂面的愈合,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儿童一般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老年人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浅表性胃炎: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同时调整饮食习惯等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且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浅表性胃炎可能仅需定期随访观察,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方案有所差异,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老年人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对其他器官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