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包含慢性浅表性胃炎等多种类型,二者在定义、病理表现、临床表现及预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常见类型,不同情况需针对性关注与处理。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不同病理类型。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酗酒、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变主要位于胃的黏膜层,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但腺体无萎缩等改变。主要病因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另外,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药物刺激等也可能诱发。
病理表现差异
慢性胃炎:包含多种病理类型,除了慢性浅表性胃炎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会出现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改变;还有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如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病理特征。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上主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以浅表的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腺体结构基本保持正常,无腺体萎缩等情况。
临床表现及预后
慢性胃炎: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病情预后因类型而异,慢性浅表性胃炎经积极治疗后多数预后较好,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概率发生癌变,需定期随访。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嗳气等,一般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但若不注意去除病因,可能会反复发作或发展为其他类型的胃炎。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童及青少年中也较为常见,从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等胃部疾病。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更容易患慢性胃炎,且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
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某些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胃炎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分布特点。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慢性胃炎的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炎的发生;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影响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诱发胃部炎症。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如规律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且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安全性。同时,要关注儿童的饮食习惯,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胃炎时,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在进行胃镜检查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耐受情况;在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还需注意定期进行胃部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女性孕期: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容易出现胃部不适,若发生慢性胃炎,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非药物方式来缓解症状为主,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