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有多种表现,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等;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有不自主无目的运动等;共济失调型运动发育迟缓平衡功能差;姿势异常因肌张力异常等致各种异常姿势;约三分之二伴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很多有语言障碍;约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合并癫痫;有视力、听力、触觉痛觉等感知觉障碍;整体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身高落后且不均衡。
痉挛型: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婴儿期常表现为姿势异常,如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等。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肌肉僵硬,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如独坐、站立、行走等大运动发育延迟,且运动时肢体活动不协调,比如行走时踮脚、剪刀步等。在不同年龄段,如幼儿期仍不能正常行走,姿势异常愈发明显。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运动。新生儿期可能就有哺乳困难,吸吮无力或吞咽不协调。幼儿期可出现手足徐动,面部肌肉出现怪异动作,如挤眉弄眼、流涎等,随意运动时不自主运动增多,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
共济失调型: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平衡功能差。患儿在婴儿期可能就有抬头、坐立等发育落后,行走时步态不稳,像醉酒样,左右摇晃,精细运动困难,如拿东西时手抖,难以完成精准的手部动作,如用笔画线不直等。
姿势异常
由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等原因,患儿常出现各种异常姿势。比如角弓反张,头背屈,身体向后仰;或者头偏向一侧,呈扭转痉挛姿势;还可能出现偏瘫姿势,一侧肢体屈曲、内收等。在新生儿期,若存在异常分娩史等高危因素,就需关注是否有姿势异常的苗头,如头不能居中,偏向一侧等。
智力障碍
约有2/3的脑性瘫痪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重度智力障碍较为常见。在婴儿期,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差,对声音、色彩等刺激的注视、追视等反应迟缓。幼儿期则表现为认知能力落后,如不能正确认知物体、数字等,语言发育落后,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如2-3岁仍不能说简单的语句等。
语言障碍
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失语、语言表达困难等。部分患儿可能同时伴有智力障碍,进一步加重语言障碍程度。例如,能理解简单指令,但自己却无法清晰表达想法,或者只能发出简单的单音,不能组成有意义的话语。在幼儿期,若发现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就需要考虑脑性瘫痪的可能。
癫痫
约有1/3-1/2的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尤其是痉挛型四肢瘫及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的患儿更容易发生。癫痫发作形式多样,有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发作时可出现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癫痫发作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婴儿期可能表现为频繁的点头痉挛等特殊形式的癫痫发作。
感知觉障碍
视力障碍:约有50%以上的脑性瘫痪患儿伴有视力障碍,常见的有斜视、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视野缺损等。患儿可能出现视物不清,不能准确注视物体,如不能跟随移动的物体等。
听力障碍:部分患儿存在听力减退,新生儿期可能对突然的声响反应不敏感,幼儿期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反应迟钝,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交流。
触觉、痛觉障碍:部分患儿对触觉、痛觉的感知异常,有的表现为触觉过敏,对轻微的触摸就有强烈反应;有的则表现为痛觉减退,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生长发育迟缓
脑性瘫痪患儿整体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落后,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也低于正常儿童。在身体各部分的发育上不均衡,比如头部发育可能相对受累较轻,但肢体发育明显滞后。在婴儿期,体重增加不明显,身高增长缓慢,到了儿童期仍比同龄儿童矮小,且身体比例可能不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