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与胃糜烂在定义、病变深度、内镜表现、症状、病因、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胃溃疡病变深超黏膜肌层,内镜见凹陷覆苔等,症状典型,与Hp、NSAIDs等有关,需抑酸、护胃、根除Hp等治疗;胃糜烂病变浅未达黏膜肌层,内镜呈点状片状红,症状较轻,与多种因素有关,需除病因、用抑酸护胃药。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变深度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病变深度超过黏膜肌层。
胃糜烂:是胃黏膜的浅层损伤,病变深度未达到黏膜肌层。
二、内镜下表现
胃溃疡:内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底部覆盖白苔或黄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呈堤状隆起。
胃糜烂: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表面的点状或片状发红,呈糜烂样改变,无明显的凹陷及白苔覆盖。
三、症状表现
胃溃疡:多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疼痛与进食相关,常表现为进食后疼痛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糜烂: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反酸、嗳气等,症状不如胃溃疡典型和严重。
四、病因及相关因素
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例如,Hp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导致溃疡形成;长期服用NSAIDs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修复。
胃糜烂:病因相对多样,除了Hp感染、NSAIDs外,还与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等)、酒精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应激状态下会导致胃黏膜的血流减少,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五、治疗原则
胃溃疡: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Hp等。常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有枸橼酸铋钾等;如果存在Hp感染,需要进行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根除Hp。
胃糜烂: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停用NSAIDs、避免应激、戒酒等,同时使用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一般预后较好,去除病因后黏膜多可较快修复。
六、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胃溃疡患者症状可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胃糜烂患者也需要注意病因的排查,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药物代谢缓慢,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儿童人群: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多与Hp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治疗上需要考虑儿童的用药安全性,根除Hp时选择的抗生素要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儿童胃糜烂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有关,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积极治疗可能的感染因素。
女性人群:女性胃溃疡的发病可能与月经周期、精神因素等有一定关系,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精神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调节;女性胃糜烂的发生可能与特殊时期的激素变化、生活压力等有关,同样需要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发生胃糜烂或胃溃疡的风险增加,需要评估继续使用NSAIDs的必要性,可考虑更换药物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有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胃糜烂或胃溃疡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