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因与发病机制因病原体不同而异,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诊断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包括对症支持和病因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增强体质、接种疫苗、注意饮食卫生等预防。
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引起脑炎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常见的如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坏死和凋亡等病理改变。例如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主要侵犯颞叶、额叶等部位,导致相应脑区出现炎症反应。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蔓延进入脑部引发炎症。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后,经血行播散至脑部引起感染。
其他病原体感染:真菌、寄生虫等也可引起脑炎,真菌性脑炎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是由于食用了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囊尾蚴在脑内寄生引发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往往发热较为明显且体温较高。头痛通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
神经系统症状:不同部位的脑炎可出现不同的神经系统表现。如病变累及大脑皮层,可出现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累及脑干可出现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等;累及脑膜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等表现,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容易被忽视。
三、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是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检查脑脊液的压力、细胞计数、生化指标等可辅助诊断。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脑脊液中白细胞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发现脑部是否存在炎症病灶、水肿等情况。例如病毒性脑炎在MRI上可能表现为脑实质内片状或斑片状T2高信号影等。
病原学检查:通过对脑脊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体特异性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可明确病原体,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四、治疗原则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退热方式或药物;对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
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病毒性脑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需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五、预后与预防
预后:脑炎的预后与病原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病毒性脑炎经过及时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而重症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肢体瘫痪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预防:平时要注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可接种相关疫苗预防病毒感染,如接种乙脑疫苗预防乙型脑炎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以减少寄生虫感染引起脑炎的风险。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要注意预防各种病原体感染,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感染病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