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与腰椎间盘突出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表现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区别,骨质增生是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症状与增生部位有关,影像学有相应表现,治疗分无症状及有症状情况;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等致髓核突出引发综合征,有腰痛及放射痛等表现,影像学有特点,治疗先保守后考虑手术,需结合具体情况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后,在外力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病因是椎间盘的退变,这是基本因素,同时长期积累性劳损、妊娠、遗传因素等也可诱发,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久站的人群,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易发生突出。
临床表现
骨质增生:症状与增生的部位有关。若增生发生在颈椎,可能会压迫颈部神经、血管等,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上肢的精细动作;若发生在腰椎,可引起腰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活动劳累后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走路时症状可能加重,休息后有所减轻。比如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时,患者可能会感觉手臂像过电一样的放射性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腰痛,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还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异常等马尾神经综合征的表现。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感觉一侧或双侧下肢有麻木感,像有东西裹着一样。
影像学检查表现
骨质增生:X线检查可见骨骼边缘有骨性突起,典型表现为关节边缘唇样、刺状等形态的骨质增生影,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等改变;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骨质增生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周围软组织情况,骨质增生在MRI上多表现为低信号的骨皮质向外延伸的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看到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的情况;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更高,可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情况,能清晰看到髓核突出的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治疗原则
骨质增生:无症状的骨质增生一般无需治疗,注意观察,避免过度劳累等加重病情的因素;若出现症状,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热敷、理疗、针灸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来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和并发症。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治疗侧重点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为主;年轻患者若病情较重,可能会更早考虑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同样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持续牵引、理疗、推拿、按摩、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等)等。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减轻。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或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要注意定时改变姿势,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孕妇由于体重增加等因素,腰椎负担加重,更要注意腰部保护,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
总之,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临床上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