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不会传染,其发病与内在的遗传、免疫系统异常、内分泌改变及外在的食物、药物、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又迅速消退的风团伴瘙痒,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样症状,医生据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抗过敏对症,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
荨麻疹的病因
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荨麻疹病史,个体患荨麻疹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使机体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引发荨麻疹。
免疫系统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荨麻疹,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肥大细胞等活化,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皮肤风团等荨麻疹表现。比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同时出现荨麻疹症状的概率相对较高。
内分泌改变: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诱发荨麻疹。如女性在月经前期,激素波动较大,容易出现荨麻疹发作。
外在因素:
食物:某些食物是常见的过敏原,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当人体食用这些食物后,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异物,引发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荨麻疹。例如,有人食用芒果后可能会出现口唇肿胀、皮肤风团等荨麻疹症状。
药物:一些药物也可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类抗生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人血清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比如使用青霉素后,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荨麻疹样皮疹。
感染: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绦虫、疟原虫感染等)都可能诱发荨麻疹。例如,儿童感染A组链球菌后,可能并发荨麻疹。
环境因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吸入物可引起荨麻疹。例如,花粉过敏者在接触花粉后,鼻腔、眼部及皮肤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包括荨麻疹表现。此外,寒冷、炎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因素也可诱发部分患者出现荨麻疹。比如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在接触冷空气或冷水后,暴露部位出现风团。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荨麻疹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风团可呈红色、白色或皮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
诊断:医生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荨麻疹。同时,可能会询问病史,包括发病前的食物、药物接触史,感染史,家族史等,还可能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辅助寻找病因。例如,通过过敏原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对某些物质过敏,从而指导避免接触过敏原。
荨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治疗荨麻疹主要是去除病因,抗过敏对症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些药物可以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预防: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是预防荨麻疹的重要措施。例如,明确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眼镜等。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搔抓皮肤,以免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
总之,荨麻疹不具有传染性,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维护皮肤健康和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