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幼虫移行可致肺部症状、过敏反应,成虫可引起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及胆道蛔虫症、肠梗阻等并发症,治疗包括药物及并发症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改善卫生习惯并遵医嘱用药,孕妇慎用药可靠改善卫生习惯预防,老年人依状况选治疗方案。
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
肺部症状:当蛔虫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可引起咳嗽、气喘、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痰中带血等表现。这是因为幼虫在肺组织中移行,导致肺部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表明,约10%-20%的蛔虫感染儿童会出现肺部症状,如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或点片状阴影等。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这是由于幼虫移行过程中释放的物质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一般在幼虫移行至肺部后数天至一周左右出现。
成虫引起的症状:
消化道症状:成虫寄生在肠道内,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时作时止。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纸屑、泥土等,这与蛔虫感染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据统计,约80%的蛔虫感染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
营养不良:成虫在肠道内掠夺营养,长期感染蛔虫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尤其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蛔虫感染对其营养吸收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
并发症相关症状:
胆道蛔虫症:是蛔虫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成虫可钻入胆道,引起剧烈的右上腹绞痛,疼痛呈阵发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患者常辗转不安,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肠梗阻:多见于儿童,大量蛔虫扭结成团堵塞肠道可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蛔虫病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阿苯达唑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可抑制蛔虫肠壁细胞胞浆微管系统的聚合,阻止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能量耗竭而死亡。甲苯达唑可选择性地使线虫的体被和肠细胞中的微管消失,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虫体死亡。
并发症治疗:
胆道蛔虫症:治疗原则是解痉止痛、驱虫、控制感染。首先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使用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等)缓解胆道痉挛,同时使用驱虫药物将蛔虫排出体外,若合并胆道感染则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胆道出血、肝脓肿等),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保守治疗措施,待梗阻缓解后再进行驱虫治疗;完全性肠梗阻则多需手术治疗,以解除肠道梗阻。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蛔虫病的高发人群,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容易感染蛔虫。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辅助驱虫,如改善儿童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勤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等。同时,儿童使用驱虫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相对较弱,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驱虫药物导致不良反应。
孕妇:孕妇感染蛔虫病需特别谨慎,因为驱虫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不建议孕妇使用驱虫药物进行常规驱虫治疗,可通过改善生活卫生习惯来预防蛔虫感染,如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等。如果孕妇出现蛔虫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方法进行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蛔虫病后,身体机能下降,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较差。治疗时应根据老年人的具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式,如症状较轻时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等非药物方法缓解不适,若需药物治疗则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