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的防治需注意一般治疗包括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药物治疗有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物,不同类型脚气如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有针对性处理方式;预防复发要长期坚持良好卫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
一、一般治疗
(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水清洗双脚,洗净后彻底擦干,尤其是脚趾缝等部位。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家长协助其做好足部清洁,选择透气的棉质袜子,每天更换,鞋子也应选择透气的款式,如布鞋等,避免脚部处于潮湿环境,因为真菌容易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滋生,这是导致脚气的常见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重视足部的干燥清洁,例如成年男性运动后脚部出汗多,更要及时清洁和更换鞋袜;女性在经期脚部可能更易出汗,需特别注意。
(二)避免交叉感染
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个人物品。脚气具有传染性,通过共用物品很容易传播。对于有脚气的患者,要将自己的物品单独放置,儿童如果与家人同处,更要注意避免共用物品,防止交叉感染,且家长要做好监督和引导,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药物治疗
(一)外用抗真菌药物
常见的有咪唑类药物,如硝酸咪康唑乳膏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使用时需注意,儿童使用时应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且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例如,儿童脚气可以选择刺激性较小的外用抗真菌药膏,但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外用药物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数周,以确保彻底杀灭真菌,防止复发。
(二)口服抗真菌药物
如伊曲康唑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般用于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严重的情况。由于口服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所以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
三、不同类型脚气的针对性处理
(一)水疱型脚气
若水疱较小,可让其自行吸收,然后使用上述外用抗真菌药物;如果水疱较大,需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用消毒针将水疱挑破,排出液体后再涂抹抗真菌药物。对于儿童水疱型脚气,要特别注意避免感染,家长不要自行随意挑破水疱,应带儿童就医处理。
(二)糜烂型脚气
首先要保持创面干燥,可以使用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待创面干燥后再使用抗真菌粉剂,然后再涂抹外用抗真菌药膏。此类情况要避免强行撕扯糜烂部位的皮肤,防止加重损伤和感染,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要注意创面的护理,例如老年人群本身皮肤修复能力较弱,更要小心处理糜烂型脚气,防止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三)鳞屑角化型脚气
治疗相对困难,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除了外用抗真菌药物外,还可以使用角质剥脱剂辅助治疗,但使用角质剥脱剂时要注意避免接触正常皮肤,防止引起刺激。对于儿童鳞屑角化型脚气,要选择温和的药物,且注意不要过度使用角质剥脱剂,以免对儿童娇嫩的皮肤造成损伤。
四、预防复发
(一)长期坚持良好卫生习惯
即使脚气症状消失后,仍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的习惯,继续穿着透气鞋袜,定期对鞋袜进行消毒,可以通过阳光暴晒或使用消毒剂等方式。不同人群都要将预防复发的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例如经常出差的人群,要携带足够的透气鞋袜,并在住宿处注意足部清洁和鞋袜消毒。
(二)增强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蛋白质等,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以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和适度的运动,维持身体较好的免疫状态,因为身体免疫力低下时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而导致脚气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