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观察等待、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抗生素应用、局部用药),需关注特殊人群(婴儿期、有基础疾病患儿),并采取预防措施(合理喂养、减少感染风险),一般治疗中6个月-2岁轻症状患儿可观察,用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疼痛;药物治疗中中-重度患儿用抗生素,局部用药为辅;特殊人群要谨慎用药和监测;预防要母乳喂养、正确喂养姿势、避感染源和保持耳部清洁。
一、一般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6个月-2岁患急性中耳炎、症状轻(体温≤39℃、耳痛轻)的患儿,可先观察等待,多数可在2-3天内改善,因为部分轻度急性中耳炎有自愈倾向。需密切关注患儿症状变化,如耳痛是否加重、体温是否持续升高、精神状态是否变差等。
(二)缓解症状
疼痛管理:对于有耳痛的患儿,可通过安抚等方式缓解不适,若疼痛明显,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物(需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等情况选择合适剂型,但要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儿童适用剂型)来减轻疼痛,这些药物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作用,缓解患儿耳部疼痛及发热症状。
二、药物治疗
(一)抗生素应用
适用情况:对于2岁以上、中-重度急性中耳炎(耳痛剧烈、体温≥39℃、伴有严重全身症状等)或6-23个月患急性中耳炎、有中-重度症状(如持续耳痛、高热等)的患儿,需使用抗生素。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一般疗程为10天左右。阿莫西林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能有效治疗引起中耳炎的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但要注意,使用抗生素前需评估患儿是否有青霉素过敏等情况,若有青霉素过敏史,可考虑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替代。
(二)局部用药
滴耳液:对于部分患儿,可考虑使用局部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但需谨慎使用,尤其是儿童。使用时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损伤患儿耳部黏膜,且局部用药一般作为辅助治疗,不能替代全身抗生素治疗(在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儿期患儿
婴儿耳部结构发育尚不完善,治疗时更需谨慎。在使用药物方面,要严格按照儿科剂量标准,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儿的药物剂型。观察病情时要更频繁,因为婴儿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例如,婴儿患中耳炎时,精神状态改变可能是病情加重的重要信号,需密切关注其吃奶情况、哭闹程度等。
(二)有基础疾病患儿
若患儿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患中耳炎时治疗方案需更谨慎。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更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同时,要加强对这类患儿的病情监测,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患儿对中耳炎的恢复能力,需要更积极地评估治疗效果,如定期复查耳部情况、观察全身症状改善情况等。
四、预防措施
(一)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婴儿患中耳炎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能增强婴儿的免疫力。所以提倡母乳喂养,至少喂养4-6个月,以降低婴儿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人工喂养姿势:人工喂养时要注意正确姿势,避免婴儿平卧吃奶,防止奶液反流进入中耳引起感染。应将婴儿抱起呈45°左右的斜卧位,喂完奶后要轻轻拍嗝,减少奶液反流的发生。
(二)减少感染风险
避免接触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尽量让儿童远离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因为中耳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引起。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保持耳部清洁:注意保持儿童耳部清洁,但不要随意用棉签等深入耳道清洁,以免损伤耳道黏膜。如果有外耳道分泌物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清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