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按术后时间分为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制动与体位、肿胀疼痛管理、等长收缩;中期逐步增加活动度、助力主动运动、肌力训练;后期恢复正常活动度、增强肌力耐力、功能性训练,不同患者需个性化调整。
一、早期康复(术后1-2周)
1.制动与体位:术后通常需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肌腱断裂部位,保持受伤肌腱处于松弛状态,以利于愈合。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固定装置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防止儿童不自觉地搔抓或活动导致固定装置移位。
2.肿胀与疼痛管理: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进行间断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婴幼儿等皮肤娇嫩人群,冷敷时间需更短且要密切观察皮肤状况。
3.等长收缩练习:在固定范围内进行未受伤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例如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手部伸肌腱损伤,可进行未受伤手指的握拳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通过等长收缩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不影响肌腱愈合。
二、中期康复(术后2-6周)
1.逐步增加活动度:根据肌腱愈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去除外固定装置或调整固定强度后开始轻柔的被动活动。如跟腱断裂术后2周左右,可在康复治疗师辅助下进行踝关节小范围的被动屈伸活动,活动范围从5°-10°开始逐渐增加,每周增加5°-10°,避免暴力操作导致再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潜力较大,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防止过度活动造成损伤。
2.助力主动运动:使用辅助器械或他人帮助进行受伤肌腱相关关节的主动运动。例如肱二头肌肌腱断裂术后3周左右,可在他人帮助下进行肘关节的屈曲助力主动运动,随着肌力恢复逐渐减少助力。同时要注意运动时的力度和节奏,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且肌腱无异常感觉为宜。
3.肌力训练:进行抗重力、抗较小阻力的肌力训练。比如股四头肌肌腱断裂术后4周左右,可在平卧位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抬高下肢至30°-45°,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增强肌肉力量,为后期功能恢复提供基础。
三、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1.恢复正常活动度: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自我锻炼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训练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如肩袖肌腱断裂术后6周后,可进行爬墙运动等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患者面对墙壁站立,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逐渐提高高度,每次训练至有轻度牵拉感但不疼痛为止,每天训练2-3次,每次10-15分钟。
2.增强肌力与耐力:进行抗较大阻力的肌力训练和耐力训练。例如跟腱断裂术后3个月左右,可进行踮脚尖的渐进抗阻训练,使用沙袋等增加阻力,从较小重量开始,逐渐增加重量,每次训练10-15次,每天3-4组,提高跟腱周围肌肉的肌力和耐力,恢复下肢的行走等功能。同时可结合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训练,增强身体平衡能力,防止再次受伤。
3.功能性训练:模拟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训练,如手部肌腱断裂术后恢复到后期可进行抓握、捏持等精细动作训练,使用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进行抓握练习,提高手部的精细功能;下肢肌腱断裂术后可进行上下楼梯、行走平衡等训练,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运动功能。在整个功能性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时间逐渐增加,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老年患者恢复速度相对较慢,训练强度应更保守;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确保康复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