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应对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免疫治疗(皮下和舌下免疫治疗)、鼻腔冲洗及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及注意用药等相关问题。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1.明确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确定患者的过敏原,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例如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接触风险,儿童可能因在户外活动时间较长而更易接触到花粉。
2.减少接触措施:对于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高峰时段尽量减少外出,若外出可佩戴口罩、穿长袖衣物等;尘螨过敏者应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床品等。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分为口服和鼻用抗组胺药。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等,可迅速缓解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时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鼻用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鼻喷雾剂等,局部作用强,全身副作用相对较小。
2.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有效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不同年龄患者的使用需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剂量和剂型,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鼻黏膜生长发育等可能的影响。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等,对减轻鼻塞、流涕等症状有一定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哮喘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不同年龄儿童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
三、免疫治疗
1.皮下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过敏症状。一般需要较长疗程,适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儿童进行皮下免疫治疗时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反应。
2.舌下免疫治疗:是通过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进行免疫治疗的方法,相对皮下免疫治疗更便捷,儿童患者也可考虑,但同样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进行规范操作。
四、鼻腔冲洗
1.冲洗方法: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等,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气。不同年龄患者的冲洗方法和力度有所不同,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需选择合适的冲洗器具和溶液浓度,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不适或损伤。
2.冲洗频率:可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每日冲洗1-数次。
五、手术治疗
1.适应证:经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如存在鼻甲骨肥大等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不同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解剖异常情况,手术对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也有一定要求,需综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鼻腔冲洗等,药物选择需特别注意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在免疫治疗等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反应和生长发育情况。
2.妊娠期女性:过敏性鼻炎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
3.老年人:老年人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药物选择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某些抗组胺药可能引起老年人嗜睡等副作用,需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