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病因包括不同病毒传播途径及易患人群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辅助检查有脑脊液、病毒学、影像学检查,诊断靠综合判断并与其他脑膜炎鉴别,治疗是对症支持和抗病毒,大多预后良好,少数留后遗症,特殊人群康复需加强护理监测
一、定义与病因
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的弥漫性炎症性改变。常见的致病病毒有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虫媒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夏秋季高发;疱疹病毒感染可由潜伏病毒再激活或初次感染引起;虫媒病毒则通过蚊虫等叮咬传播。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儿童及老年人相对更易感染。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个人卫生、接触病毒污染物品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有相关病毒感染病史者再次感染的易感性可能不同。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起病可急可缓,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程度可能有差异)、头痛(多为全头部胀痛或跳痛)、全身乏力等。
2.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谵妄等;还可能有精神症状,如烦躁、幻觉、定向力障碍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抽搐发作。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抽搐等症状,而老年人可能意识障碍表现相对突出。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升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多在(1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脊液改变可能有一定差异,如肠道病毒感染时脑脊液细胞数早期可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2.病毒学检查:可通过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能明确致病病毒种类,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在病情较重、有并发症或需要排除其他颅内病变时可进行,有助于了解颅内情况。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以及病毒学检查等综合判断。若患者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表现,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的特点,且病毒学检查阳性则可确诊。
2.鉴别诊断:需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等相鉴别。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显著升高,糖含量明显降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可找到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
五、治疗
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如使用甘露醇等)、控制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为主,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特定退热药物时需谨慎)、控制抽搐等。抗病毒治疗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预后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及时治疗后可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但少数病情严重者可能遗留智力减退、癫痫、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病情进展快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在康复期间需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