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为急性、分泌性、慢性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症状,急性中耳炎儿童常发热、哭闹、耳痛等,成人有耳闷胀、耳痛等;分泌性中耳炎有听力下降、耳闷胀、耳鸣等;慢性中耳炎有反复耳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治疗上急性中耳炎一般治疗、用抗生素、局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改善中耳通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慢性中耳炎局部治疗,不同类型治疗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中耳炎的症状
(一)急性中耳炎
1.儿童: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可能伴有哭闹、烦躁不安,由于儿童耳部感觉神经发育不完善,还可能出现抓耳、摇头等行为;另外会有耳痛,婴儿可能因疼痛而拒食,较大儿童会诉说耳内胀痛、跳痛等;还可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部分患儿会有外耳道流脓的情况。
2.成人:早期可有耳闷胀感,随后出现明显耳痛,疼痛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或牙齿,常伴有听力减退、耳鸣,部分患者会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若感染严重,也可出现外耳道流脓。
(二)分泌性中耳炎
1.听力下降:多为隐匿性逐渐加重,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成人可自觉听力减退、耳鸣,头位变动时听力可暂时改善。
2.耳闷胀感:患耳有闭塞感、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等。
(三)慢性中耳炎
1.反复耳流脓:耳内间断或持续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有肉芽或胆脂瘤形成,脓液可伴有异味。
2.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与中耳病变程度相关,一般为传导性听力下降,病变累及内耳时可出现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3.鼓膜穿孔:鼓膜紧张部有大小不等的穿孔,通过穿孔可看到鼓室内黏膜情况。
二、中耳炎的治疗
(一)急性中耳炎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调节饮食,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2.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用合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儿童患者需选用对听力影响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
3.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鼓膜穿孔后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二)分泌性中耳炎
1.改善中耳通气:可使用咽鼓管吹张法,如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等;也可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黏液促排剂,促进中耳黏液排出,改善中耳通气。
2.抗生素治疗:对于有细菌感染迹象的患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3.糖皮质激素:可口服或鼻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鼻喷雾剂等,减轻中耳炎症反应,缓解水肿,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
(三)慢性中耳炎
1.局部治疗:单纯型中耳炎可先选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后,部分患者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对于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的患者,可考虑行鼓膜修补术。骨疡型中耳炎,如局部引流不畅,应行乳突根治术;胆脂瘤型中耳炎一经确诊,应尽早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发生。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剂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中耳炎可能引发高热惊厥等严重情况;孕妇患中耳炎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老年人患中耳炎时,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进行中耳炎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防止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