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痛常见原因有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骨高压症、外伤、关节炎等,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冲击波治疗、用矫形器或鞋垫)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药),特殊人群中儿童外伤致痛需及时就医非药物优先,老年人要考虑身体状况谨慎用药,女性穿高跟鞋易致痛需选合适鞋,运动员需个性化康复方案。
一、脚后跟疼痛的常见原因
1.跟腱炎:多因过度运动等导致跟腱发生炎症,常见于运动员或经常进行跑跳等运动的人群,长期的反复牵拉跟腱,使得跟腱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出现脚后跟疼痛。
2.足底筋膜炎:长时间行走、站立等使足底筋膜受到反复牵拉,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尤其常见于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等,足底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劳损进而引发炎症导致疼痛。
3.跟骨骨刺:跟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跟骨部位的骨质发生退变,容易长出骨刺。
4.跟骨高压症:跟骨内压力增高导致疼痛,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局部血管、神经等因素有关。
5.外伤:如脚后跟受到直接撞击等外伤情况,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出现疼痛,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需考虑此因素。
6.关节炎:如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累及脚后跟时,也会引起疼痛,痛风性关节炎多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导致炎症疼痛。
二、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
休息:减少脚后跟的过度使用,让受伤或疼痛的部位得到充分休息,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等加重疼痛的活动。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对于因劳损等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冷敷:在急性期(通常是受伤后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当的按摩,可放松局部肌肉,缓解紧张,减轻疼痛,但要注意力度适中。
冲击波治疗:对于某些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通过冲击波刺激组织修复。
矫形器或鞋垫:合适的矫形器或鞋垫可以改善足底受力情况,减轻足底筋膜等组织的压力,如扁平足患者可能需要定制的鞋垫来纠正步态,减轻脚后跟疼痛。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脚后跟疼痛,但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需谨慎,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等风险。
局部外用药: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可通过局部涂抹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相对全身用药副作用可能较小,但也需注意皮肤过敏等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脚后跟疼痛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多与外伤等因素有关,如玩耍时的扭伤等,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避免自行用药,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休息、简单的物理治疗等。
2.老年人:老年人脚后跟疼痛较为常见,常与跟骨退变、足底筋膜炎等有关,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使用药物需更加谨慎,非药物治疗方法可能更为安全,如适当的热敷、合理使用矫形鞋垫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3.女性:女性穿高跟鞋等情况可能增加脚后跟疼痛的风险,尤其是长时间穿高跟鞋,会使足底压力分布异常,更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等问题,所以女性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
4.运动员:运动员因运动强度大,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较为常见,在治疗时要根据运动项目和训练计划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确保在恢复后能安全回归训练和比赛,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在运动员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