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生活方式调整(睡眠时抬高床头、避免过饱及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抑酸剂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者,术式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且需评估利弊)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谨慎使用,女性特殊时期注意调整,老年患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生活方式细致调整)。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对于反流性胃炎患者,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这是因为平卧位时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管及胃部相关部位,抬高床头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尤其适用于夜间反流症状明显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采用,能减少反流对胃黏膜的刺激。
饮食:避免进食过饱,每餐不宜吃得过撑,一般七八分饱即可。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性胃炎症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注意避免食用过于刺激性的零食等;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更易受饮食影响,需特别注意饮食调整;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应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损伤胃黏膜,加重反流情况。
二、药物治疗
1.抑酸剂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是治疗反流性胃炎的常用药物。其能有效降低胃内酸度,缓解因胃酸反流引起的胃痛、烧心等症状,对于大多数反流性胃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需谨慎评估,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PPI,除非有严格适应证。
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竞争性阻断胃壁细胞上的H受体,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食物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也可用于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但其抑酸效果相对PPI较弱,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2.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能中和胃酸,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轻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损伤,可缓解反流性胃炎引起的胃痛、胃胀等症状,适用人群广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使用,能帮助修复受损的胃黏膜。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反流性胃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经内科规范治疗6-8周症状仍未缓解,或出现消化道出血、狭窄等并发症时。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儿童手术需更加谨慎评估。
2.术式选择
常用的术式有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通过重建抗反流屏障来治疗反流性胃炎,可有效改善反流症状,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反流复发等,需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的利弊。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发育、喂养不当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养,避免喂奶后立即平卧等。药物治疗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且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
2.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更易出现反流性胃炎症状加重的情况。生理期时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胃部也易导致反流,需根据不同时期特点进行相应调整。生理期时饮食上更要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孕期则除了饮食调整外,睡眠时可适当增加床头抬高的幅度等。
3.老年患者
老年反流性胃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选择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抑酸剂时要考虑对其他药物代谢的影响等。同时,老年患者胃肠功能较弱,生活方式调整需更加细致,如饮食更要遵循易消化、少刺激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