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烧时,要进行观察与监测,包括体温和一般状况;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适当散热、温水擦浴、头部冷敷;根据体温和伴随症状判断是否及时就医;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可能需用抗生素;婴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孩子要特殊护理。
一、观察与监测
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孩子体温变化,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了解体温波动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如婴儿(3个月-1岁)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6-37.8℃,口腔温度为36.3-37.2℃,腋下温度为36-37℃;幼儿(1-3岁)直肠温度36.5-37.5℃,口腔温度36.2-37.3℃,腋下温度35.9-37.2℃等。通过监测体温能及时发现体温是持续上升还是有下降趋势等情况。
一般状况观察:观察孩子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咳嗽、鼻塞、流涕等其他症状表现。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尚可,虽有发烧但能玩耍、进食,一般情况相对较好;若孩子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拒食等,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措施
散热处理:适当减少孩子衣物和被褥,利于散热,但要注意避免孩子着凉。比如孩子穿着过多过厚时,可适当松解衣物,以孩子颈部温暖、手脚温暖但无明显出汗为宜。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孩子身体,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不过要注意,孩子皮肤娇嫩,擦浴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皮肤。
头部冷敷:可以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或使用退热贴放在孩子额头,帮助降低头部温度,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但要注意冰袋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退热贴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即可。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判断
体温方面:如果孩子体温持续超过38.5℃(腋下温度),或者虽然体温未达到38.5℃,但孩子出现精神差、哭闹不止等不适表现时,需考虑就医。另外,如果孩子反复发烧,体温波动无下降趋势,也应及时就诊。
伴随症状方面:若孩子出现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幼儿呼吸频率>50次/分钟,儿童呼吸频率>40次/分钟)、抽搐、呕吐频繁且量多、头痛剧烈等情况,不管体温如何,都要立即带孩子就医,这些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引发了其他较为严重并发症的表现。
四、病因应对
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目前对于病毒感染暂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还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具有一定自限性,通常经过1-2周左右可能会自行缓解。在此期间要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孩子机体抵抗力来帮助对抗病毒。
细菌感染:少数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由细菌引起,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等。如果考虑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孩子病情判断后开具处方使用,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滥用抗生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上呼吸道感染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在护理上要更加精细。比如在物理降温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操作不当对婴儿造成伤害。一旦婴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烧情况,要更及时地观察其一般状况,如呼吸、面色等,因为婴儿病情变化可能比较迅速。
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如果孩子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这类孩子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烧时,要更加积极地进行监测和处理,密切关注孩子基础疾病相关症状的变化,如哮喘患儿要注意有无喘息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孩子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