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关节炎症状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导致的疼痛(多在膝关节前方及周围)、肿胀(炎症致滑膜充血渗出)、活动受限(屈伸范围减小);治疗方法有非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需依年龄、性别、生活方式调整,包括股四头肌训练等,物理治疗有热敷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疼痛但需注意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手术治疗(病情重保守无效时考虑,不同年龄手术风险及预后不同)。
一、髌骨关节炎的症状
1.疼痛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疼痛表现有差异,年轻患者多因运动损伤等急性因素起病,疼痛可能在运动后加剧,休息后缓解;中老年患者多与关节退变有关,疼痛常为慢性、渐进性,可在上下楼梯、蹲起等膝关节屈伸活动时明显加重。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在一些导致膝关节受力不均的情况下更易诱发疼痛,比如长期穿高跟鞋使膝关节受力改变,增加髌骨关节炎疼痛风险。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爬山、蹲起等膝关节屈伸活动较多的人群,疼痛出现更早且更明显;长期缺乏运动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也可能因膝关节负荷突然增大引发疼痛。
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膝关节前方,可放射至髌周及大腿前方,部分患者可感觉膝关节深部疼痛。
2.肿胀
发生机制: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内滑膜组织充血、渗出增加,引起膝关节肿胀。
表现:早期肿胀可能不明显,仅感觉膝关节发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膝关节明显肿胀,皮肤温度可能轻度升高,浮髌试验可呈阳性。
3.膝关节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变化: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表现为下蹲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
原因: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正常活动膝关节,长期如此会引起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等,进一步加重活动受限。
二、髌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膝关节周围肌肉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以增强膝关节稳定性,且要避免过度运动损伤;中老年患者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膝关节负荷较小的运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有助于维持膝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性别差异: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运动禁忌,但女性患者需注意运动时的姿势和强度,避免因运动不当加重病情。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站立、蹲位工作,控制体重,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显著减轻膝关节负荷,从而缓解髌骨关节炎症状,一般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较为理想。
具体运动:包括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伸直膝关节,将小腿缓慢抬起,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进行;还可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训练,在无痛范围内缓慢屈伸膝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物理治疗
方法:常用的有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超短波和红外线照射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患者均可采用,但儿童患者物理治疗时要注意能量和时间的控制,避免对儿童皮肤和组织造成损伤;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温度调节,防止烫伤。
2.药物治疗
药物种类: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不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等,用药时需密切观察。
3.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髌骨软骨修复术、髌骨截骨术等。
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术后康复不佳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预后有所差异,儿童患者术后康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严格遵循康复计划;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加强护理和康复指导,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