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为急性、分泌性和慢性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症状,急性中耳炎儿童表现为哭闹、抓耳、发热等,成人主要是耳痛等;分泌性中耳炎有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慢性中耳炎有耳流脓、听力下降等。治疗上急性中耳炎一般治疗、抗感染、对症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药物治疗包括用抗生素、鼻用减充血剂等,保守无效可手术;慢性中耳炎局部和全身用药,有病变需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治疗各有需注意之处。
一、中耳炎的症状
(一)急性中耳炎
1.儿童: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频繁抓耳、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拒食等。较大儿童会诉说耳痛,疼痛可为搏动性或刺痛,吞咽或咳嗽时耳痛加重,还可能伴有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
2.成人:主要症状为耳痛,初期耳痛可能较轻,随后逐渐加重,也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小儿全身症状较成人更为明显,常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二)分泌性中耳炎
1.听力下降:多为隐匿性逐渐加重,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成人可主诉听力减退、自听增强,头位变动时听力可暂时改善。
2.耳闷胀感及耳鸣:耳内可有闭塞感、闷胀感,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等。
(三)慢性中耳炎
1.耳流脓:是常见症状,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有肉芽或胆脂瘤形成,脓液可伴有异味。
2.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与鼓膜穿孔大小、听骨链受累情况等有关。
3.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性。
二、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一)急性中耳炎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安抚其情绪。
2.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儿童患者需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以控制感染,成人也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3.对症治疗:耳痛剧烈者可适当使用镇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发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等。
(二)分泌性中耳炎
1.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有细菌感染证据,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
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但使用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天,儿童使用需谨慎,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
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可促进中耳黏液排出。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儿童使用需权衡利弊。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可考虑行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置管术等手术方式,儿童患者手术时需充分考虑其耐受性和安全性。
(三)慢性中耳炎
1.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使用时需注意温度接近体温,避免引起眩晕等不适,儿童使用局部滴耳液时要注意剂量和方法。
全身用药:当有急性发作时,可全身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对于中耳有肉芽、胆脂瘤等病变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如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等,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以改善听力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耳部发育情况和手术风险。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治疗中需更加注重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妊娠期女性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必要时可采用局部治疗为主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