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扁桃体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痛剧烈等症状,可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药物选择和剂量,并发症预防需警惕扁桃体周围脓肿等,长期管理需加强锻炼、均衡饮食并备好相关物品。
一、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因与诊断依据
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也可由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或腺病毒等病原体导致,临床表现为咽痛剧烈、吞咽困难、扁桃体红肿伴脓性分泌物,可伴发热(体温常>38.5℃)、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常>50mg/L),咽拭子细菌培养或快速抗原检测可明确病原体。
二、治疗方法分类及具体措施
1.一般治疗
1.1.休息与饮食管理: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饮食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米粥、藕粉、果泥),避免过热、过硬或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防止加重咽部疼痛。
1.2.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漱口水(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3~4次,可减少口腔内细菌定植,缓解局部炎症。
1.3.补液与营养支持:发热或吞咽困难导致摄入不足时,需通过静脉补充水分、电解质及维生素,防止脱水或代谢紊乱。
2.药物治疗
2.1.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或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疗程通常为10天,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全程治疗,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降低复发风险。
2.2.解热镇痛药:成人或儿童(≥3个月)发热伴头痛、肌肉酸痛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需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含相同成分的药物,防止过量中毒。
2.3.局部用药:含碘片(如西地碘含片)或喷雾剂(如开喉剑喷雾剂)可局部杀菌、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含碘制剂可能引起过敏,使用前需询问过敏史。
3.手术治疗
3.1.适应症:反复发作(每年>7次)或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扁桃体切除术。
3.2.手术方式:目前多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较传统剥离术出血少、恢复快,术后需注意口腔清洁,避免剧烈咳嗽或进食硬物,防止创面出血。
三、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3岁以下儿童慎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如呕吐、腹泻),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低龄儿童(<1岁)发热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防止皮肤吸收中毒。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相对安全,但需严格掌握剂量;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在妊娠中晚期使用风险较低,但哺乳期用药后需暂停哺乳4~6小时;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可能影响胎儿牙齿发育。
3.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阿奇霉素与他汀类联用可能增加肌病风险),发热时需监测血压、血糖,防止因脱水导致病情波动。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可能进展为败血症,需早期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并密切监测感染指标(如降钙素原)。
四、并发症预防与长期管理
1.并发症预防:急性期需警惕扁桃体周围脓肿(表现为单侧咽痛加剧、张口受限),若出现需及时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感染控制后需排查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远期并发症,可通过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尿常规等检查评估。
2.长期管理:反复发作者需加强锻炼(如每周3~5次有氧运动)、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避免受凉或过度劳累;家庭中可备体温计、漱口水等物品,便于早期发现症状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