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病变达黏膜肌层及以下,多在胃角和胃窦小弯侧,与Hp感染、长期服NSAIDs等有关,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症状,胃镜下可见深达黏膜肌层溃疡灶,需根除Hp、抑酸等治疗,多数可治愈但易复发,出现并发症预后差;胃糜烂是胃黏膜浅表性缺损,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由应激、酗酒等引起,症状较轻,胃镜下见黏膜层浅表缺损,需去除病因、抑酸保护胃黏膜,一般预后好,病因持续可进展为胃溃疡,不同年龄人群在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差异。
胃糜烂:是胃黏膜的浅表性缺损,病变深度局限于黏膜层,未累及黏膜肌层。糜烂可呈点状、片状分布,大小不等。
病因差异
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因素有关。Hp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NSAIDs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黏膜修复。例如,Hp感染人群中胃溃疡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感染人群,长期服用NSAIDs者发生胃糜烂甚至溃疡的风险增加。
胃糜烂:常见病因有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重症感染等)、酗酒、暴饮暴食、刺激性食物摄入等。应激状态下,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血流减少,屏障功能受损;酗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比如中青年男性因应酬等原因酗酒导致胃糜烂的情况相对多见,而老年人群可能因多种基础疾病服用NSAIDs等药物更易出现胃糜烂。
症状表现
胃溃疡:典型症状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后再发。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有特点,老年胃溃疡患者症状常不典型,疼痛节律性不明显,易出现体重减轻、贫血等情况。
胃糜烂:症状相对较轻,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与胃溃疡混淆。应激性胃糜烂多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呕血、黑便等急性出血表现。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和胃糜烂的主要方法。胃溃疡在胃镜下可见深达黏膜肌层的溃疡灶,边缘规整,底部有苔膜;胃糜烂则表现为黏膜层的浅表缺损,黏膜充血、水肿。
病理活检:胃溃疡患者需进行病理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胃糜烂一般无需常规病理活检,但如果糜烂灶形态不典型等情况也可能需要活检。不同年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耐受性等,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妥善准备下进行。
治疗原则
胃溃疡:治疗主要包括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常用抑制胃酸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保护胃黏膜药物有铝碳酸镁等。对于有Hp感染的患者需进行规范的四联疗法根除Hp。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儿童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成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
胃糜烂: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停用NSAIDs、戒酒、治疗应激状态等,同时使用抑制胃酸和保护胃黏膜药物。应激性胃糜烂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胃黏膜保护。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其特殊的用药注意事项,需考虑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预后情况
胃溃疡: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但容易复发,尤其是Hp未根除者。如果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则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预后可能相对复杂。
胃糜烂:一般预后较好,去除病因后多数患者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胃糜烂也可能进展为胃溃疡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胃糜烂在去除诱因后恢复较快,而老年胃糜烂患者若基础疾病较多,恢复相对缓慢且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