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由饮食不洁等短期因素致胃肠黏膜急性炎症,起病急,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程短、预后较好;慢性肠胃炎由多种长期因素致,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可影响消化吸收等,诊断需结合多种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及对症,二者在病因、症状、病程预后、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
一、病因方面
急性肠胃炎:多由饮食不洁(如食用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暴饮暴食、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等引起,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等,起病较急,多是短期内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导致胃肠黏膜急性炎症。例如,夏季聚餐时食用了保存不当的凉拌菜,可能很快就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更易患病。
慢性肠胃炎:病因相对复杂,可能由急性肠胃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如长期嗜酒、吸烟、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还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持续存在等有关。比如,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肠胃炎。各年龄均可发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可能更易患病,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二、症状表现方面
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的腹痛、腹泻,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乏力等,体温可正常或有不同程度升高。起病急,症状在短时间内较为明显。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上述诱因迅速出现这些症状。
慢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迁延,病程较长,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腹泻程度一般相对较轻,可为稀便,有的患者可能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还可能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有消瘦、贫血等情况,症状相对隐匿,时轻时重,病程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各年龄都可患病,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可能症状更明显,有自身免疫因素参与的患者可能有相应全身表现。
三、病程及预后方面
急性肠胃炎:病程较短,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数天内可恢复,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休克等。儿童患者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若发生严重脱水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处理,否则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慢性肠胃炎: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病情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影响营养状况。如果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肠胃炎,若不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持续存在可能导致胃黏膜进一步损伤,增加发展为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风险。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病情恢复相对较慢,且更易出现并发症。
四、诊断方面
急性肠胃炎:主要依据病史(如不洁饮食史等)、临床表现(突然发作的腹痛、腹泻等),必要时可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粪便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
慢性肠胃炎:除了详细病史询问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是诊断慢性肠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并明确病理改变;结肠镜检查对慢性结肠炎等有重要诊断价值,能观察结肠黏膜病变。还可检测幽门螺杆菌,如尿素呼气试验等。
五、治疗原则方面
急性肠胃炎:治疗重点是去除病因,对症支持治疗。如暂禁食让胃肠休息,然后逐渐恢复清淡易消化饮食;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生素)。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补液,防止脱水,且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慢性肠胃炎: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调整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根据症状给予对症治疗药物,如胃肠动力药改善腹胀、止泻药缓解腹泻等。老年患者用药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