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大脑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且能自行恢复的病症,常见原因有血管迷走性、直立性低血压性、心源性等,有前驱、发作、恢复后表现,评估检查包括心电图等,处理原则有现场处理和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晕厥的定义
晕厥是一种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由大脑低灌注引起,通常能自行恢复。
二、晕厥的常见原因
1.血管迷走性晕厥
发生机制:多由情绪紧张、疼痛、恐惧等诱因引起,导致心脏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同时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例如,在看到抽血等场景时可能诱发。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相对常见,女性发生率可能略高于男性,与自主神经功能发育或调节特点有关。
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发生机制: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常见于长时间站立、服用某些降压药、脱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
人群特点:老年人由于血管顺应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减退,以及可能合并多种疾病服用相关药物,更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长期卧床后突然站立的人群也易出现。
3.心源性晕厥
发生机制:由心脏疾病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或心脏停搏引起。例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人群特点: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中老年有冠心病病史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等,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的情况。
三、晕厥的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晕厥前有头晕、视物模糊、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前驱表现。
2.晕厥发作时: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肌肉张力减低,可能伴有尿失禁等。发作时间通常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
3.恢复后表现:恢复后可能有乏力、嗜睡、头痛等不适,一般能逐渐自行缓解。
四、晕厥的评估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检测心律失常等心脏电活动异常情况,有助于发现心源性晕厥的原因。
2.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尤其适用于间歇发作的心律失常相关晕厥。
3.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脏瓣膜情况、心肌厚度、心室腔大小等,有助于发现心脏结构性病变导致的晕厥。
4.直立倾斜试验:主要用于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通过改变体位和药物激发等方式诱发晕厥样表现。
五、晕厥的处理原则
1.现场处理: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供血,解开领口等束缚部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针对病因治疗
血管迷走性晕厥:避免诱因,如情绪激动、长时间站立等;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调整生活方式,如缓慢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站立;调整药物,如减少降压药剂量等;增加水和盐分摄入以增加血容量。
心源性晕厥:针对具体心脏疾病进行治疗,如心律失常者可能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植入心脏起搏器等,心脏瓣膜病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晕厥时更易发生外伤,应注意保护。同时,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和多种用药情况,要仔细评估药物对血压、心脏等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需谨慎。
2.儿童:儿童晕厥相对较少见,但也要重视。如果儿童发生晕厥,需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相关检查。儿童晕厥的处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摔倒后的防护等。
3.女性: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增加晕厥发生风险,要注意相关时期的身体状况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