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变应原接触启动免疫反应,临床表现有鼻部及其他伴随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过敏原检测,治疗预防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防治。
小儿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发病机制
变应原接触:小儿接触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变应原后,机体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反应。
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特异性IgE,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结合在细胞上的IgE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鼻黏膜的相关结构,引起鼻黏膜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鼻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打喷嚏,多在晨起或接触变应原后发作,每次可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大量清水样鼻涕,是由于鼻黏膜腺体分泌增加所致;鼻痒,患儿常表现为不停地揉鼻子;鼻塞,程度可轻可重,可单侧或双侧、间歇性或持续性。
其他伴随症状:可伴有眼部症状,如眼痒、流泪、眼红等;部分患儿可出现咳嗽,尤其是在夜间或运动后;长期患病的小儿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影响生长发育;由于经常擤鼻和揉鼻,可能会出现鼻前庭炎、鼻窦炎等并发症相关表现,如头痛、面部胀痛等。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症状发作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与接触变应原的关系、家族过敏史等。家族中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的小儿,患小儿过敏性鼻炎的风险较高。
体格检查:检查鼻黏膜情况,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水肿明显,鼻腔内有大量清水样分泌物。
过敏原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常见过敏原液体滴于患儿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儿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在15分钟内出现皮肤红肿、风团等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的水平来判断患儿是否对某种变应原过敏。
治疗与预防
避免接触变应原:对于明确的变应原,应尽量让患儿避免接触。例如,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患儿外出,尤其是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扫灰尘,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尘螨接触;避免患儿接触动物皮屑,不饲养宠物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可缓解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但对于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利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等,也可用于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免疫治疗:对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治疗过程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表达症状的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是否有揉鼻、打喷嚏、流涕等表现。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来清理鼻腔分泌物,但操作时需轻柔,避免损伤婴幼儿鼻黏膜。在药物选择上,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药物,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可能会因为鼻部不适影响学习和生活,家长和老师应关注患儿的症状,帮助患儿避免接触变应原,如在学校中创造相对清洁的环境。同时,要教育患儿正确擤鼻等,避免因不当擤鼻导致耳部等并发症。
小儿过敏性鼻炎需要综合防治,通过避免接触变应原、合理用药等措施来控制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并且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和管理。



